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尊崇与冷漠之间

(2007-03-25 18:01:14)
分类: 发现的眼睛——独特视角看问题
    那年的清明节,我们陪三个美国佬游南阳医圣祠,南阳某学院英语系的一位老师,指着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字,问美国佬:Do you know the Chinese character?(你认识中国汉字吗?)那位老师想必是南阳西三县人,发出的character的[з]是前舌音而不是中舌音,把我们笑个半死!
在尊崇与冷漠之间 在尊崇与冷漠之间 在尊崇与冷漠之间
  
 张仲景墓            武侯祠                         张衡墓
    医圣祠坐落在南阳城东温凉河畔,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所在地。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但在张仲景墓碑上,那个“长沙太守”的头衔,赫然冠于“医圣”尊号之前。
    相比之下,最壮观的要数南阳城西卧龙岗上的武侯祠了。这里是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殿宇亭台,雕梁画栋,苍松翠柏,碑刻题记,常年香火不断。诸葛亮本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人,在他死后,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之争最为有名。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隆中派以《隆中对》之 “隆中”为证,南阳派则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最终以清代咸丰年间出任南阳知府的襄阳人顾嘉衡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才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号。

    最为寒酸冷落的,要数南阳城北的张衡墓。出生于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的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可以说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可在他死后的漫长岁月里,张衡墓至今仍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与他作伴的,只有庄稼和杂草。要不是他曾经当过几天太史令和尚书一类的御用文人官,恐怕连这堆埋骨头的土丘,也未必能延续到今天吧。想想看,又有谁见过一生布衣的大科学家祖冲之和宋应星的墓冢呢?
    与河南南阳有关的这三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他们身后的待遇却是那么的悬殊!在后人给予这三个人物的尊崇和冷漠之间,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沉重的思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