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曼芳:设备管理重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006-09-27 11:13:40)
分类: 圈内圈外——医界里的新鲜事

刘曼芳:设备管理重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人物:刘曼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设备器材科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副理事长

时间: 2006923

地点:广州三寓宾馆三楼

 

刘曼芳:设备管理重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记者 / 常海庆

 

一直想采访南方医院设备科刘曼芳主任,让他谈谈医疗设备的管理与人员教育这个话题,但是他太忙了,总是安排不出时间。获悉他参加由本刊作为独家媒体支持的2006广州(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大会,相约在会议的间隙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使这个采访得以如愿进行。

 

转制后管理更加规范严格

记者:南方医院转制以后,设备的采购和管理上有什么变化?

刘曼芳: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由于隶属关系的改变,设备采购的方式与流程变化较大,我们也在尽力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要求进行规范、接轨。可以这么说,划归地方以后,医疗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了。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相关法规、监管制度的出台和执行力度的加大,医疗设备采购、监管的程序将越来越规范和严格,我觉得这是很必要的。

记者:南方医院的设备维修管理情况怎么样?

刘曼芳:南方医院在国内属于前列之一吧。我们现在有维修工程师26名,从原来设备的几千万发展到现在医疗、教学、科研设备接近5亿元,需要有这么多人,而且我院的医、教、研设备98%的维修由自己解决。南方医院的领导层是非常重视这一块的,从人员的配备、培养、职称晋升等历来十分重视,我们也坚信有为才能有位。有一段时间一些单位搞医疗设备维修的社会化,我认为医院设备维修全部社会化是很难行得通的,况且社会化应有多种模式,并不是包出去才算社会化。

记者:南方医院现在也有设备配送中心吗?

刘曼芳:现在国内很多医院都有配送中心,我们医院在2005年筹建设备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一定要注意反应速度,因为都是急救设备,响应时间越快越好,同时应简化设备的供应流程,方便临床,服务做到位,会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配送中心设备保有量,应根据临床需求及实际运行中统计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类,做好配置规划。

 

要提高维修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记者:国内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人才队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刘曼芳: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有一个发展过程。以前这方面的人才很缺,随着各个医院设备的增加,医疗设备的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断增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但从1998年后一段时间,很多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又开始流失。

记者:维修管理人才为什么会流失呢?

刘曼芳:基于几个原因。第一,和临床相比,这部分人员在医院的地位比较低,包括职称晋升和待遇等方面。第二,随着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设备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加上一些厂家不提供图纸、设置密码、进行维修技术封锁等等,医院维修设备的可维修面越来越窄,做到元件级维修是非常困难和耗费时间的一件事,基于这些因素造成部分人才的流失,有些人改行去做医疗设备的销售,有些人去医疗器械公司做维修,因为医疗器械公司掌握很多资源,待遇也不错吧。

记者:这段时间人才的流失是地区现象还是全国性的?

刘曼芳:普遍的,全国都有这个现象。从专业角度来讲,至今我国劳动部门的工种中还没有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这个专业,但是最近新增加了医疗设备管理师这个职业。据有关文献报道,2003年全国从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人大概在10万人左右,也是一个不小的职业人群。2005年我们在一次会议上呼吁,要为医疗设备工程师立法。像医生有医生法,要取得行医资格证才能执业,而医疗设备工程师现在还没有这个要求。由于没有这个要求,以前从事医疗设备维修的很多单位是由电工、汽车修理工、通讯电话维修工改行而来,随着高等院校开设医疗器械专业,毕业后一部分人进入医院工作,但这部分人在职称晋升上同样非常困难,部队医院稍微好一些,地方医院的维修人员想晋升中级的工程师都难,没有人管,也找不到哪个部门管,报名考试,根本就没设这个专业,一部分人员只好选择离开,另奔前程。

记者:你们去年在会议上呼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刘曼芳:医疗器械工程师要取得执业资格证,当然需要做很多工作。第一,要制定标准。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条件才能从事这个工作。第二,培训大纲、培训教材要出来。第三,劳动部门要认可这个新的职业,和人事部门一起推出一系列配套的文件。现在中华医学工程学会和中国医疗装备协会都在呼吁这件事,这样的话有利于提高这部分人的待遇和地位。

 

设备管理重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记者:现在地方医院的情况在改变,医疗器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都集中在药监部门评定,另还要请你谈谈医疗设备管理方面的想法。

刘曼芳:是在改变,现在比较明确了是在药监部门评审,由人事部门认定,但有一段时间是空白的。关于设备管理工作,这是一项工程,涉及面很广,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单是设备维修,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设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临床上正在使用的设备的安全性如何?其质量是不是合格?这一块在我们国内医院中从认识到行动目前比较薄弱。我们打个很通俗的比喻:买辆自行车,安装调试好以后,平时在使用过程中还要不断调整、保养、加加油,何况医疗设备?工厂生产出来经检测是合格的,但用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不是那样子?参数有没有改变?有些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通过一些检测手段才行,但必须有人去做这项工作,至于应该什么时候检测,检测哪些项目,怎么进行风险系数评估,这要经过一个大量的摸索研究过程。例如临床常用的血压计,今天计量检测之后贴上牌子是合格的,第二天坏了,进行了维修,还准不准?牌子贴的是合格的,需不需要做这个工作?从实际来讲是需要的。所以,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要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记者:这是设备管理的问题。重要的是经常要有人来对设备进行检查、检测,发现错误时应及时进行维修、修正。国外工程技术人员占医院人数总数的比重怎么样?

刘曼芳:在国外,以美国为例,工程技术人员占医院人数总数的15%-2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当然不仅仅是做设备的维修工作,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做设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记者:国外的工程师一般是怎么做的?

刘曼芳:现在国外的做法是,在医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量的工作不是在做维修,大量的工作是做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保证用于临床的设备肯定是合格的,是安全的,有些设备在使用前工程师会提前一个小时进行测试,然后出具一个检测报告,告诉你这台机器今天可以用,如果有问题,告诉你今天不能用,哪项参数不合格,要做什么调整,专门有人来做这项工作,检测合格才能使用。但是我们国内目前很少人去做这件事,也没有规定要去做这样的工作,除了强检设备有规定外,其余的都没有时间上的要求,何且强检设备一年或者两年才检一次,并不能保证平时都合格,设备的质量控制得不到有效保障,无形中浪费许多医疗资源,加重病人和社会的负担。对医疗质量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对这方面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和医院管理者要给予足够重视和关注,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努力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

记者:存在的这个问题是很多年来都没有引起重视,没有获得解决的问题。

刘曼芳:现在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多了,像国外报道出来的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的量是相当惊人的,但是我们报道出来的有几例?是不是就没有呢?不可能没有,只不过是没有意识到或根本没有办法鉴定究竟是临床的问题还是设备的问题。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应该不限于维修设备,还要做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这部分是需要投入的,但又不能直接见到效益。总的来讲,对保证医院的医疗质量具有长远和重大的意义。所以,专业学会、行业协会、新闻媒体都要呼吁这个事情,引起有关管理部门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保证医疗质量,减轻病人的负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