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的背后
高科技的成就令人鼓舞,治疗高科技带来的疾病的费用却令医生们鼓舞。
什么是高科技?这个词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流动一直在改变。
1967年美国蓝登书屋字典将高科技定义为一样东西、一件物体,是物质的、实体的,与人类截然分开的。到了1987年,蓝登书屋字典的定义加进了“与生活、社会及环境的交互关系”。更耐人寻味的是,1998年科技百科在线把高科技的定义扩大到包括其所造成的后果。高科技既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也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它就像一位个性突兀的少年,特立独行,不走中庸之道。
在美国一年8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中,有两个最大的市场:高科技和逃离高科技。高科技所创造的价值与逃离高科技的花费几乎是相等的。逃离高科技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日益被人关注。
为什么要逃离高科技?因为对高科技上瘾产生的后果是可怕的。约翰·奈斯比特总结了对高科技上瘾产生的六大症状:从宗教到营养,宁取简易方案,速战速决;恐惧科技、崇拜科技;不太能分辨真实与虚幻;视暴力为正常现象;把科技当玩具;生活疏离冷淡。其中最明显、最集中的有以下两种。
一,生活疏离冷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技术与家人、朋友、同事联络,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独处时,总是带着手机,虽然拓展了人际交往的物理半径,但却无限压缩了私人的生活空间;如果没有电脑,人们就会手足无措,生活不知该如何继续,工作不知该如何进行。高科技正使人变得懒惰,疏离旁人,疏离自然,疏离自我。难道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就是心灵深处的孤独?
二,人们产生对迅速解决方式的依赖。例如,医生力倡快速解决方式医疗法,病人习惯于吃几粒药片就可以药到病除;整形外科手术也提供了一种快速解决方案,例如拉皮手术、隆胸手术、抽脂手术、光子嫩肤、阴茎增大等手术,都已越来越普遍。高科技的甜言蜜语使人们意乱情迷,无法抗拒,急功近利。耐性成为奢侈品,人们在追求高科技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享受过程的乐趣。
现代人醉心于高科技,狂热地追求高科技,但是迷恋它,生活便会被冰冷的工具理性所占据,失去原本的生动与温热。人们在这种生活中日渐迷失自我,慢慢丧失对人生的控制力,最终沦为高科技的奴隶。
对于逃离高科技的办法,约翰·奈斯比特曾用过一个词“hi-touch”。我曾经就此和新加坡亚洲大趋势研究所所长、《亚洲的新路》一书的作者冯久玲女士有过探讨,她将“hi-touch”译为“高思维”。乍看之下有点高深莫测、故弄玄虚。我认为对它的含义更为贴切的解读应是:人性意义的追寻(search for meaning of life ),这与现今颇为流行的理念“科技以人为本”殊途同归。
高科技为人创造,理应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在为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理应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科技并非人们追求心灵平衡的唯一途径。面对高科技背后的心灵失落,我们的重要使命在于,寻找科学精神与人性关怀的最佳契合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