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驳陶东风:韩寒的粉丝并不喜欢骂人

(2006-12-18 16:03:08)

陶东风何方神圣?俺知之甚少,在阅读他的《韩寒的粉丝为什么喜欢骂人?》之前,他的博客对俺来说完全是块处女地,这次将其破处,着实地勾起了俺对其强奸的欲望。百度一下“陶东风”,得知其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特长是文艺学与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了不起,别管真的假的,咱也得尊其为“陶老师”。

 

在《韩寒的粉丝为什么喜欢骂人?》一文中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对‘韩白之争’的再认识”。“韩白之争”已成了历史,最后以白大侠逃跑闭关悄然结束,此事件完全可以写入中国当代文化史,因为它代表了一次80后作家的伟大胜利。既然是“再认识”,想必是有些更深的东西探讨,陶老师是经过深思熟虑地引出新的观点。可这个“再认识”真的不敢让人恭维,简直是哗众取宠,跳梁小丑一般。

 

首先声明一点,我是个80后,但不是韩寒的粉丝。第二“喜欢”骂人和骂人是两回事。第三陶老师从何认定那些匿名的骂人者就是80后,就是韩寒的粉丝。第四陶老师所理解的80后太片面,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城市中的80后。

 

陶老师的文章中心,我理解就一个,即: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生长的重要性。之所以选了《韩寒的粉丝为什么喜欢骂人?》这样一个主标题,无非是想利用一下名人效应。可他错了,这个标题和许多和这个标题能扯得上关系的文字使其整篇文章失去了色彩,甚至失去了中心,这对于一个从事文化教育的中文系教授来说是什么?自取其辱!所以俺说这个“再认识”让其像跳梁小丑一般。不过在这个自由言论的博客中,如果标题叫《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生长的重要性》,肯定看者寥寥。但叫《韩寒的粉丝为什么喜欢骂人?》就不同了,最起码会招来韩寒的粉丝,甚至是当事者——韩寒。“韩陶之争”很可能成为2006网络收关之战,陶老师肯定是踩着前车之鉴有备而来。

 

何谓“喜欢”,就是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喜欢骂人,当然就是对骂人感兴趣,这确实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嗜好。但是那些匿名骂人者为何把更多攻击性、甚至粗俗地将夹着生殖器的“三明治”扔给了白烨,这是关键。如果喜欢骂人,那就没有必要分对象了,之所以白烨遭众怒,而不是李烨、刘烨、张烨……或者白大、白二、白三……那肯定他白烨有问题,如果说一个两个“80后”不明是非骂了人,难道所有的80后都如此吗?这可不是谁谁喜欢骂人,而是有人喜欢被人骂!

 

韩寒的粉丝只有80后吗,就没有70后、90后吗?韩寒是80后,但不说明他的粉丝也都是80后。就像曹雪芹是清朝的,照此理论所有爱《红楼梦》的就都是清朝的啦?!还有,匿名骂人的凭什么都扣在韩寒的粉丝头上?这其中难道就没有起哄、凑热闹的吗?占便宜打群架的都见多了,何况这种敲敲键盘就骂人的活儿,谁知道这匿名骂人的里面有没有你陶老师借机发泄呢?

 

陶老师很直接地指出了参与对白大侠集体谩骂的是80后,但不知陶老师是怎么对匿名或非匿名骂人者考察的?是如何获得这些人真实年龄的?如果无凭无据,可别把这集体谩骂的帽子严严实实地扣在80后的头上,即使80后的名声在社会上的影响再不好,也还没有到破鼓万人捶的地步!社会的中流砥柱还是要靠80后的,哪个时代都有“愤青”,但那只是一个阶段,50、60、70的人只盯着80后中“叛逆”的,而没有注意到像刘翔、姚明等人其实也是80后。

 

俺绝不否认陶老师“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生长的重要性”的观点。陶老师认为:“八十后”一代的生长环境是最不利于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的培育。这个环境是谁缔造的?70?60?50?……确实,这个环境真的不适合培育80后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但不能否定80后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下,80后依然还是举步为艰,创造了真正的理性对话和真正的平等交往,所以80后之间是完全存在着也具备了这种真正的理性对话精神和平等交往能力。可当80后遭遇70、60、50……理性对话、平等交往却当然无存,遭到的只有鄙视、歧视、蔑视,只有服从,根本无理性可讲,无平等可言。

 

最后非常有必要说一下“80后”这个称谓,“80后”应该分城市80后和农村80后,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群体,因为他们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虽然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东风没有对“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生长的重要性”论述的很清楚,但这个观点还是不容置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