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
有网友问到,“上海市每年有86项重点工程,我不知道建交委有多少人,有去查过多少个,而忙碌到竟不曾关注到这个项目;3k万以上的项目一句话就推到区主管部门,那么,曾有授权或委托吗?难道是“体制”推倒了楼?”
这是个很要害的问题,节目中有这些信息,但很明显,我问得失于委婉了。
2
问:“无知而无畏、低级错误”,专家总结的真好,那么在上海这样典型的地质条件下,有过专家预警吗?你会要求建设、监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具备工程院院士的素质和能力吗?
专家组的成员认为这是“常识”----意即具备任何施工资质的单位本应具备的知识。但是,既然还是有人有疑问,我想节目中可以更多些调查。比如对独立于事件之外的专家,及普通的技术人员的采访。这样的求证应该会更可信,也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理解的时间。
3 “奔腾打印机2009”说
“有网友认为柴的某些采访有点象审问。我又看了一下气走夏建刚那段,是这样对话的:
“柴静:因为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个常识才对,怎么会不具备这个常识呢?
夏建刚:好了,我不想说了。”
我觉得如果改成这样问,是不是更好:
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个常识,你对专家的观点怎么看?如果夏说是,再追问你为什么不具备这个常识。
嗯,改的真好。
4
“预言2018”说“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开发商的注册资本金和项目的自有资金是两个概念,比方说:某开发企业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但是他开发的项目总投资是50000万元,根据相关规定他应该有20%的自有资金即10000万元,那么他只要有1亿元的自有资金就可以了。
谢谢提醒,节目的自有资金比例的计算应该是准确的,但是没有把基数说清楚,很容易让人认为是以注册资本金为基础算的。的确要交代得更清楚。
5
有人夸“用逻辑,而不是气势追问”。是我今年得到的最好的评价,呵呵。
另外,请不要对KIONMAIL不礼貌,谢谢他花时间写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是针对工作的,即使言辞上说得重些也没什么。
我想调查区别于报摘节目,是因为我们总是希望掘地三尺找到当事人,提供事实和细节,尽可能地穷尽追问,尽可能地提供认知的背景和逻辑,而不是急于评论。
遗憾的是,我们采访时,主要当事人已经进入司法调查的阶段,而无法采访到。另外,业主的赔付这些信息类的东西,新闻中已经很多,我们没涉及。
6
这期节目的采访都是在一个月前完成的,现在才能播出,认知上有很多的局限,感谢大家对我的体谅和容忍,但一个记者的辛苦和无奈都不足以成为理由,请严厉的批评,不要紧,以你们的理想来要求我们吧,这样才能取其上,得其中,“思所未思”。
很久没有过这样的交流了,每一次看到你们的意见时,都感到自己重新站在大地之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