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来,写两句。
节目的制作粗糙之处,特别是一些“没有交代”或是“欲言又止”的地方,被大家宽容了,呵呵,在中国做新闻,这一点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悲哀----观众都超厉害,都会听弦外之音。
土地的问题,很多人提到--为什么不细讲?
实际上中央公寓拿到的土地协议的价格是2358元一平米,而据说当年如果拍卖的话,市价要在7000元左右。
要说清这个问题需要非常具体的取证,目前难为,只有舍弃。
但土地的背后实际上很有意思---能拿到土地,尤其是便宜土地,可不容易。
所以,《财经》有过一个数据,说上海地产20强50%以上是国有控股公司。
而且他们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容易被非控股的私有企业的股东操纵,一个是房价往往比私营企业要高。
节目里迟迟疑疑,到最后还是没能说这些,可在留言里大家都看得挺明白了,奇怪。

二
用一个主题《中央公寓的秘密》带出这么多的问题,似乎有些主题不分了。让我觉得很迷糊,感觉每个问题都在讲,但是每个问题都没有说清楚。是否可以用图或表的形式将几个问题间的关系给大家展示出来?或是给大家再点一下重心呢?
“新浪网友”说,觉得整个节目是被阎启忠(和他的老板)牵着鼻子走的。个人觉得这个报道不够公平和平衡。这个项目的核算成本究竟多少,地价、造价究竟是按照多少计入成本的,节目并没有搞清,都是小股东的片面之词。
d. 房价在短期内的暴涨是被炒出来,但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的涨跌是由实际的有效供求决定的。并不是温州人炒高了房价,而是政府不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保障的功能缺位,或简而言之“不作为”引起的。总之,是制度缺陷导致基层官员和利益群体的腐败,而导致制度缺陷的是原因才是更应该追问的东西
的确,高房价的背后有更复杂深入的原因,一期节目的容量有限,我们正在制作地产节目的第二期,希望能回答你关心的问题。
三
最后,“没有名字的声音”说到了结尾的串场,他说“我觉得结尾的话有点把片子的意义给封闭了:“将来有一天,从这些房主手里接下房子,真正住进去的人,可能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在为房子埋单,也在为某种权力埋单。”当房屋已从“家”的居所质变为奇货可居的投机品,谁会成为这最后的“他们”?片尾点题是需要的,但能否注意保持文本的开敞性?
三
最后,“没有名字的声音”说到了结尾的串场,他说“我觉得结尾的话有点把片子的意义给封闭了:“将来有一天,从这些房主手里接下房子,真正住进去的人,可能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他们不仅仅是在为房子埋单,也在为某种权力埋单。”当房屋已从“家”的居所质变为奇货可居的投机品,谁会成为这最后的“他们”?片尾点题是需要的,但能否注意保持文本的开敞性?
是的,与房价相关的群体,不仅仅是住进房子里为此付出高昂代价的人,还有更多的因为无力支付而无处居身的人。谢谢提醒。
最后说一句,新发型好象争议很大啊,连我的上司也参与讨论了…呵呵。
再往下看两期再说吧,最好节目能好到让大家都忘掉发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