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19 卡帕多西亚,错综复杂且功能齐全的地下城

标签:
卡帕多西亚济尔维德林库尤凯马克勒地下城 |
分类: 多彩土耳其 |
卡帕多西亚如同月球表面的神奇地表上,存在着许多在嶙峋石柱或山包上凿建的房屋,前文所提及的格雷梅露天博物馆是其中最经典的遗存。在格雷梅村北部的传统旅游“红线”上,还有一个叫做济尔维(Zelve)的地方,也有着大量穴居遗存。
济尔维在公元九到十三世纪是基督教僧侣隐修的地方,虽然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教堂,但分布于三条峡谷岩壁上的洞穴居所还是相当值得造访的。不过,山谷结构不断受到侵蚀,有些地方因为有塌方危险而关闭,也有需要借助梯子或爬行的所在,这也是到了一九五二年峡谷中的居民悉数迁出的缘故。
卡帕多西亚的地貌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激发着人们的想象空间。在此居住的人相当有灵感和创造力,不仅在地面上开凿了众多洞穴般的教堂和居所,而且在地下打造出庞大、复杂的居住空间,都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卡帕多西亚地区有记载的最早居民是赫梯人,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赫梯人一度在安纳托利亚建立了一个强大帝国,征服过巴比伦,甚至与强盛时期的埃及分庭抗礼。出于防守的需要,赫梯人在卡帕多西亚开凿了最早的地下城,还兼有酿酒和储酒的功能。
基督教刚开始的时候,受到了罗马统治阶级的迫害,一批最早的教徒聚集于此,延续了赫梯人的方式,在卡帕多西亚的地上和地下开凿了不少洞穴,有教堂、有修道院、也有居所。
公元六世纪起,从阿拉伯人到突厥人,不断从东部入侵卡帕多西亚所在的安纳托利亚地区,连绵战火使安纳托利亚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交织地带,也成为两种主流文化的缓冲地带,这里已经超越了欧亚分界线的地理概念。
如今卡帕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地下城有三十多个,还有至少上百个尚未开放。进一步的发掘工作早已处于停滞状态,因为除了坟墓和陶器碎片之外,开发过的地下城内没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毕竟地下城只是避难用的临时住所,推测人们在返回地面居住的时候,把有价值的物件都随身带走了。
开放的地下城中访客最多的是德林库尤(Derinkuyu)和凯马克勒(Kaymakli),都在经典的旅游“绿线”上。德林库尤地下城深达五十五米,共分为八层。第一层是卧室、厨房、餐厅、酒窖和马厩等;第二层是设有圣坛的教堂;第三层和第四层是洗礼堂、教会学校、避难所和军械库;最底层则是储水库。
各层之间的通道口,都安放着直径一米多的圆石盘,敌人来袭时只要扳动暗设的机关,石盘就会自动将洞口封住。沿着低矮曲折的通道可以到达底层,顺着直通地面的通风道往上看,颇有毛骨悚然的感觉,毕竟这里是位于地下五十多米的地方。
通风井是地下城相当重要的部分,可以把新鲜空气输送到地下百米的地方,而且在建造地下城的过程中,挖出的沙石可以暂存在通风井,而后再清理、挖掘,进而可以继续建造下一层房屋。
建造者聪明地把通风井伪装成水井的模样,即使入侵之敌“投毒”也不必担心;而且,地下的炊烟经通风井排出也不会被注意到,因为大部分被质地较软的凝灰岩所吸收了。
凯马克勒地下城有着类似的通风井设计,而且每一层的面积比德林库尤大得多。参观者会觉得凯马克勒较宽阔,而德林库尤则更深入地下,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因为凯马克勒仅开放了其八层中的四层,德林库尤却是八层都开放的。
实际的情况是,凯马克勒能容纳三千人同时居住,而德林库尤的“接待”能力仅有前者的三分之一。强大的容纳能力和全套的生活设施,使这些地下城被视为奇迹,也是此地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游客,尽管在昏暗低矮的地下城感觉并不舒适,但对这种功能齐全、通路纵横的庞大地下体系还是感到相当震惊,对小朋友们而言更是有种探险的意味。
无论是地上的岩洞教堂、修道院或居所,还是地下城中的卧室、餐厅、厨房或宗教设施等,都是曾经生活在卡帕多西亚的人们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在这一地区旅行,一天半的时间应该算是很紧凑的了,下午到达先去格雷梅的露天博物馆等近处的景点,次日早晨乘坐热气球从空中俯瞰这片神奇的地貌,之后可以驱车沿着传统的“红线”和“绿线”进行有选择的停留,口罩选择的是红线上的几个著名地标式景点和绿线上的两座地下城,傍晚可以去欣赏日落的壮美。
博主近期其他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