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小记(三)念一公宗祠

标签:
黄崤山念一公宗祠稔田天后宫上杭旅游永定湖雷永定抚市适中镇 |
分类: 八闽大地 |
官田村口除了“李氏大宗祠”的路标,还有“黄氏宗祠”的指引。口罩顺着简易的路标转入一条狭窄的村道,问路时还搭上一对步行回家的祖孙,未曾想沿着小路一直开了五公里才到那个叫做石牌的小村子。这里明显有些闭塞,村民们很诧异地看着口罩,那搭车的祖孙俩估计会有好几天的炫耀资本,能给他们带来如此简单的快乐也是口罩很高兴的事。
祠堂是近年重修的,除了门前一对石狮有些年头之外,大门已经和现代建筑无异。口罩正准备离去时,村中的几个长老匆匆赶来,尽管得知口罩并非黄氏后裔还是热情地打开祠堂大门。
这里的黄姓是邵武和平镇黄峭山公的后裔,峭山公为唐末良臣,唐灭后归隐故里,立志“复唐”无望后,兴办书院造福乡里。他一生娶妻三人,生二十一子,在其八十寿辰的那年,为防止社会小人诬告黄家势大必造反等原因,决定各夫人留长子伺奉晨昏之外,其余十八子每人分得“瓜子金”(碎银)一升、骏马一匹、族谱一帙,到外地去立业发展。临别时峭山公赠诗一首:“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十八子带着峭山公的嘱托,带着自信的希冀,催马扬鞭,任骏马东西南北奔驰,待马淋汗歇息之处,便是各自立业开基之地,此举使黄姓子孙遍布闽浙粤赣诸省,子嗣枝繁叶茂地发展起来。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落籍宁化石壁村,被尊为闽粤两省的客家黄氏始祖。黄化后裔黄天禄自宁化石壁迁上杭石牌,是为当地黄姓的开基鼻祖,亦为本祠的一世祖。黄姓如果上溯远古可至黄帝,族谱中认黄帝之子昌意为第一世、五帝之一的颛顼为第二世,可谓出身显贵。
临出村的时候,口罩居然看到一只母鸡带着一群鸡宝宝在路边信步,口罩停下车来看到的场景更为有趣,十几个小绒球都钻到鸡妈妈肚皮底下,这在农村司空见惯的事情对口罩而言还是很新奇的。
往永定方向不远,路边有座古香古色的天后宫,看门楣上的石雕应该是古物,看天色已晚口罩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继续驱车前行,也没有在稔田镇寻找被称为“游击大王”的开国少将刘永生的纪念馆。进入永定县境内的山路正在维修中,路面坑坑洼洼的十公里几乎用了半个小时,下午六点才到永定县城。
口罩稍微休息一会儿,驾车经湖雷、抚市、坎市三镇,六十多公里的山路省道还算平坦宽敞,但口罩的眼睛被对面来车的灯光晃得很难受。在龙岩上高速的时候,被收费站告知前方路段因交通事故而封路,要么等待、要么就绕行到适中镇。口罩不愿耽搁,选择去下一入口上高速,竟是三十多公里盘山道,眼睛在对面灯光的继续作用下产生严重的视疲劳,以至于在适中镇驶上高速后几乎丧失行车的距离感,这对驾驶员而言是很危险的事情。
口罩强打精神把车子开到数十公里外的高速休息站,闭目养神的结果是竟然睡了过去,而且一下子睡到后半夜两点。养足精神也恢复眼神的口罩轻松完成后面的几十公里路,在高速出口被告知超时三十分钟的同时,油表的警示灯也亮了起来。回到住所差不多凌晨三点钟,全天行车五百六十公里,其中有两百公里的山路。此行由北向南穿越上杭地界,再由南向北驶过半个永定县,回程还不得不绕行适中镇才能上高速,无论从距离还是从体力而言,都是自驾一日游的极限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