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诗中的“四周星”为什么是指“四周年”?
(2011-10-02 18:42:36)
标签:
文天祥《过零丁洋》四周星杂谈 |
分类: 语辞 |
然而,也有人不赞同上述解释,并提出另外的看法。其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四周星”应解为“四周天空的晨星”,则“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句的意思就是“兵力单薄就像四周天空稀疏的晨星”。(见周启翼:《“四周星”不是“四周年”》,载“中华语文网”http://mypage.zhyww.cn/post/200601/86827.html)另一种则认为“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因此“四周星”是指代文天祥的一生,“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句就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见“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779574)
愚以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那第一种说法把“四周星”一词的节奏断为“四周/星”, “四周”成为“星”的修饰词,然而“四周”一词在汉语中只指平面的周围,查其古今用法,从来不包括上方,所以将其解为“四周天空”太牵强。再者,从来没有依据说文天祥过零丁洋是在拂晓之时,诗里更是毫无类似迹象,突然没头没脑地“比兴”到“稀疏的晨星”,未免匪夷所思。按那第二种说法,汉语里的确存在取整数代替某个具体数字的情况,则“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指代文天祥的一生,单独看或许说得过去,但是文天祥的一生并不是都在“干戈”中度过的,实际上他只是在最后几年起兵勤王后才投身“干戈”而“辛苦遭逢”的,所以,说“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句是他“对平生遭遇的回顾”,既含糊其词,又太过勉强。
这两种说法之所以出现,显然主要都在于看到了有关工具书对“周星”一词的解释,但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查《辞源》和《辞海》,它们都把“周星”注解为“岁星”,又指出“岁星”就是“木星”。《辞源》注解道:“岁星约12年运行一周天,因此‘周岁星’指12年。”《辞海》解释说:“木星在黄道带每年经过一宫,约12年运行一周天,所以中国古代称之为‘岁星’,并用以纪年。”而古人是有以“周星”指代“十二年”或“十二岁”的,比如《资治通鉴·宋武帝永初三年》中所谓“皇子焘年将周星,明叡温和”即是。因此上述两种说法都确信“周星”是指十二年,则“四周星”应是指四十八年,前一种以为这既不是“四周年”,又与文天祥当时的四十四岁年龄不合,所以另辟蹊径找出了个“四周天空的晨星”的解释,后一种说法则想到了“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的理由。
实际上,“周星”是有“周年”之义的。《辞海》1979年版增补本中对“周星”一词就解释道:“也指一周年。”其所举例证为:“白居易《与刘苏州书》:‘岁月易迈,行复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既然《过零丁洋》诗的例子有争议,不妨看看白居易《与刘苏州书》的例子。《与刘苏州书》中相关段落如下:“去年冬,梦得由礼部郎中集贤学士迁苏州刺史,冰雪塞路,自秦徂吴。仆方守三川,得为东道主。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各赋数篇,视草而别。岁月易迈,行复周星,一往一来,忽又盈箧。”可以看出,白居易在信中谈到去年与刘禹锡的会面交往,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行复周星”——又将过去一年了。在白居易的笔下,“周星”很明显是指的“一周年”。
为什么“周星”又能指代“一周年”呢?愚以为这也与我国古代的岁星(木星) 纪年有关。古人通过对岁星的观测,发现它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因此把它经过的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次,其名称依次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用它们来记述岁星的位置,并以此纪年,例如《国语》中就有“武王伐殷,岁在鹑火”的记载。《物理论》云:“岁行一次,谓之岁星,则12年而星一周天也。”所以“岁星”又称为“周星”。 周星(岁星)走过一“次”就过了一年,则“四周星”就是指周星走过了四“次”,即过去了四年。
综上所述,根据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过零丁洋》诗的诗意,“四周星”是指“四周年”,“干戈寥落四周星”是文天祥在成为阶下囚后,对自己过去四年中以单薄弱小的兵力顽强抗击元军试图匡复宋朝但却得不到支援最终失败的经历的回顾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