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5、30、140/90”5个数字帮你控制心脏年龄

(2006-09-26 11:24:57)
新闻背景

    世界心脏联盟今年6月在8个国家同时开展了名为“你的心脏有多年轻”的调查。在9月24日“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世界心脏联盟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教授发布了此次调查结果:中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62%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血管病或危险因素,80%的人尚未充分了解如何保持心脏健康。

    只听说过一个人的外表比实际年龄大或小,其实人的心脏和年龄也可能“步调不一致”。如果预防措施得当,心脏完全可以比年龄“年轻”许多,反之,心脏则会过早地衰老。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介绍说,英国利物浦心脏中心调查发现:20多岁、肥胖且没有运动习惯的男性心脏的“年龄水平”相当于六七十岁的职业运动员的心脏!而世界心脏联盟此次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只有20%属于“人老心不老”,13%“人未老心先衰”,54%的人心脏随年龄一起变老。

    在药物预防心肌梗死方面,尽管很多人知道服用降压药、降脂药等,却不知道服用阿司匹林也非常关键。调查显示,有1/2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是保持心脏健康的重要措施,1/3没有认识到每日100毫克小剂量阿司匹林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高润霖院士强调:阿司匹林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用药。在预防中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而我国冠心病患者中的阿司匹林使用率十分低,并且存在剂量过低(75毫克以下)等问题。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李小鹰教授说:“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只要没有禁忌症都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冠心病危险因素、10年心血管意外事件危险≥10%的健康人群也应该服用阿司匹林,最佳剂量为75~100毫克/日。”

    胡大一教授说,对一般人而言,如果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表明心脏的老化已开始。年老并不意味着心脏老,关键在于预防是否到位。为便于控制导致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胡大一教授总结了5个数字:0、5、30、140/90,即:吸烟为0,总胆固醇控制在5mmol/L以下,每天走路30分钟(健康人快走、冠心病患者以不发作心绞痛为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美国心脏学会推出预防心血管病的最新饮食指南
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美国首位,因此美国心脏学会(A-HA)为预防本病于2006年7月推出新的饮食指南,较2000年版本有不少改进,操作更切合实际,很值得我们参考。

    新指南认为饮食仅仅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饮食和活动是不可分的,两者都联系到整个生活方式。

    新指南的目标是促使:①食用完全健康的饮食;②达到健康体重(体质指数BMI18.5~24.9)(我国应稍低<23);③合适的血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100mg/dl,高密度脂蛋白HDL女>50mg/dl,男>40mg/dl,甘油三酯TG<150mg/dl;④血压正常(120/80毫米汞柱);⑤血糖正常(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⑥参与体力活动;⑦禁烟及不吸二手烟。

    新指南的具体要求:①在饮食摄取热卡和体力活动消耗热能间取得平衡,以达到或保持健康体重;②多吃蔬菜及水果,尤其深色者;③选全谷、高纤维食物;④至少每周吃两次鱼,特别是油多的深海鱼,因多ω——3多不饱和脂肪酸;⑤限制饱和脂肪占每日总热卡量<7%,反式脂肪<1%,胆固醇每日<300毫克;⑥尽量少吃加糖的饮料和食物;⑦选用少盐或无盐食物;⑧如饮酒,应适量;⑨离家外出吃饭时也应照此办理。

    关于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是新指南的重大改变。具体执行,可选瘦肉、禽类及豆类等替代品,牛奶及奶制品用脱脂、1%脂或低脂牛奶,尽量少吃人造奶油类部分氢化的脂肪。因此选购食物时要参考包装上的食物成分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加高热卡的含脂肪调料及盐或糖。吃禽类前去皮。鱼肉禽类多用烧烤或烘焙烹饪,不用油炸炒等法。

    对于生活方式,要知道自己每日所需热卡量,了解饮食中所含热卡量,吃得少些,关注体重,可能时减少看屏幕时间(电视、电脑等)。养成体力活动习惯(如走楼梯而不乘电梯)。

    新指南还提出了对环境的要求。因为仅靠个人的努力还很难完全预防心血管病。此环境主要指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生活习惯等改变。例如近年每客饮食的分量增加,高热卡的食物增多,食物易买到而且相对不贵,如快餐业的兴起、食品工业的发展等。而且环境改变促使人活动减少,如私人汽车越来越多,步行越来越少,电梯及自动扶梯增多,许多操作都改为自动化,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电脑上网、玩游戏机等上面。要改变这些环境就不是个人所能做到的。

    为此,新指南还对医护工作者、餐饮业、食品工业、学校、政府等提出了要求,希望改变这些环境。例如希望餐饮业者在菜单上标出总热卡量,减少每客饮食的量,限制反式脂肪,烹饪时应用低饱和脂肪的油脂等。又例如对政府的城市规划应设立人行道、自行车道等内容。真正能做到以上个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要求,相信心血管疾病的确可以大大减少!

心脏病防治重点必须从干预转向预防

专访:心脏病防治重点必须从干预转向预防——访中国心脏病学专家胡大一     

    新华网巴塞罗那(西班牙)9月6日电专访:心脏病防治重点必须从干预转向预防——访中国心脏病学专家胡大一

    新华社记者卢苏燕

    历时5天的世界心脏病大会暨欧洲心脏病年会9月6日在西班牙海滨城市巴塞罗那落下帷幕。如果说与会专家在心脏病治疗方法上意见不一的话,那么他们在降低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必须从预防开始这一认识上却是绝对的一致。

    总结参加此次大会的最大收获,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心脏病防治必须从干预转向预防。他说,近年来,发达国家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强调了预防。然而,在过去15年里,中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患冠心病的人数增长了150%,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预防。

    他说,由于预防措施得力,目前发达国家的心脏病发病高峰逐渐开始老龄化,发病风险最高的为60岁以上的老人。心脏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大是自然的。但在中国,心脏病发病正在年轻化,发病风险最高的是40岁至50岁的壮年人,这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正应该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罹患心脏病甚至因心脏病猝死,对本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个重大损失,如果预防得力,这些不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谈及如何预防,胡教授说,预防分生活预防和药物预防。生活预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这位专家解释说,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精神压力,而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总结说,好的生活方式是“管好嘴,迈开腿,不吸烟,好心态”。所谓管好嘴,就是每顿饭只吃八分饱,注意平衡饮食;迈开腿,是每天至少快走30分钟;不吸烟,是完全戒烟,永不沾烟;好心态,是保持开朗的心情。

    胡教授特别指出,对于没有出现致病危险因素的人,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但对于身体已经出现危险因素的人,则必须还要有药物预防,即通过服用经临床证明有效的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药物,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治疗指南要求的范围内,降低致病风险。此次大会期间,专家们就提出将“立普妥”等他汀类药作为卒中患者的日常用药,用积极降血脂的方式,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这些都是值得推广的积极预防方法。有研究显示,90%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预防减少和避免的。

    他特别强调说,医生应该转变观念,过去只强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责任,现在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向公众普及健康常识,让他们不生病、少生病更是医生的义务。要从重视干预转为抓预防,这个道理非常容易理解,再好的干预治疗手段也比不上不生病。

    胡教授最后说,抓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但要求医生普及健康常识,需要媒体宣传,而且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如鼓励戒烟、推广健康饮食和提倡运动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公众的行动。如果什么道理都懂,但就是不行动,依然故我地坚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则外界所有的预防努力都等于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健康金字塔
后一篇:女性健康100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