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桑代克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正因为如此,一些史学家将他划归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更象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可他本人却认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派。鉴于桑代克的研究成果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影响,我们暂且将他纳入行为主义学派。
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小猫研究的结果。1895年,他到哈佛大学受教于詹姆斯,做小鸡走迷津实验(即走迷宫),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他在实验中发现,最初,小鸡小猫小狗都是在死路里转来转去,偶尔会找到出口,逃出迷宫,而这通常需要花很多时间;但重复多次以后,小鸡小猫小狗在死路中转的次数都会减少,花费的时间也会减少很多;训练到一定次数以后,一把它们放入迷宫,它们甚至会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逃脱了。桑代克认为,小鸡小猫小狗都不是通过推理和观察而学会逃出迷宫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脱,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的尝试,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用桑代克的话说,就是它们已经在这些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
著名的“问题箱”实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 Thorndike ) ,
他曾做过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并用以解释学习的实质与机制。其中,让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学习是他的经典实验之一。
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
http://www.pep.com.cn/oldimages/pic_194583.jpg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1.基本观点:
学习即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教学则是安排各种情境,以便导致理想的联结并感到满意
人是伟大的学习者,主要因为人可以形成很多的联结
一个人的理智、性格和技能,是他对各种刺激情境及其各种要素作出反应倾向的总和。
2.学习律
准备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
练习律。包括使用律(law of
use)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
但是桑代克也指出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练习律就被消融于效果律中去了。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提出了一些从属的附律,或称为学习的原则。
多重反应律。学习者对同一刺激情境可能会作出多种多样的反应。当某一反应不能产生满意的效果时,就会作出其他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导致满意的效果为止。学习者的学习之所以成功,原因便在于此。在桑代克看来,多重反应的原则至少遍布动物和人类的90%的学习中。
定势律。或称“态度”或“顺应”的原则。桑代克在实验中发现,动物可能会以某种特定的态度对待某种外部情境,这取决于它的年龄、饥饿状态、精力状态或瞌睡程度等。反应是学习者态度的产物。
选择性反应律。桑代克发现,有机体在学习时往往会有选择地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要素作出反应,而对其他要素不予理会。鉴于在学习过程中,刺激情境的部分要素便能有效地引起反应,桑代克有时又把这一学习律称为“部分活动”的原则。
同化律。或称“类推”的原则。当有机体对新的刺激情境作出反应时,这种反应往往是与他(它)在以往类似情境中习得的反应像类似的。
联想性转换律。有机体已习得的对一组刺激的反应,可以逐渐转换成对一组新的刺激的反应。具体的做法是:先在刺激情境中加上一些新的刺激成分,然后减去原来的刺激成分,直到只需新的刺激,完全没有原来刺激时也能唤起这种反应为止。
上述几条学习附律都是从动物学习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桑代克还是把它们作为人类学习的基础。另外桑代克还提出了所属律,这是从以人做被试的语言学习实验中概括出来的。此原理是指,如果学习者认识到两个项目在某一方面彼此具有相属关系,那么在它们之间就比较容易形成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