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涉的背后

(2007-03-28 21:46:08)
标签:

心理探究

分类: 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

心灵阳光咨询手记

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大学男
孩, 一脸的愁苦和困惑。他说:
“我今年22 岁, 正在读大二。我
感觉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困惑, 心
里感到很不平衡, 烦躁不安
..” 他反复诉说着心里的烦躁
不安。

心灵的困扰必定有生活的原
因。但是, 心理咨询常常遇到
这种情况: 当事人不愿意涉及
生活的现实问题, 只是一味地
诉说自己的心情, 带着心理咨
询师绕一个很大的圈子。这是让
心理咨询师很遗憾的事情。于
是, 我说: “不弄清你究竟是为
什么烦躁不安, 怎么给你提供帮
助呢?”

沉吟良久, 他才开始谈生活
的现实问题, 还是吞吞吐吐:
“今天, 我的一个朋友, 考试考
得不好。我本来是好意地劝说,
我说, 不能天天谈爱情, 还是应
该以学业为重, 不然怎么成? 这
样我们闹了点小矛盾..”

那个朋友是男生还是女生?
关系如何? 为什么劝说? 他的诉
说显然在回避这些实质性的问
题, 还在绕圈子, 还是让人一头
雾水。我分明感到他还是有压
力, 只好再次介绍说, 心理咨询
师不是道德家, 不会对来访者的
问题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 不用
有任何压力。

几经沟通, 我总算弄清了他
的生活故事。

这是一个女生和两个男生的
故事, 故事的主角便是来访的这
位男生。他说: “女孩正在和另
一个男孩谈恋爱, 我和他俩是好
朋友的关系。出于为朋友着想,
我和那个女孩说, 我们都是来自
农村的, 你家境又不是很好, 应
该以学业为重, 你看这次考试考
得这样不好, 你应该把注意力放
在学业上来, 怎能只知道恋爱而
耽误了学业? 你应该悬崖勒马!
她却很不客气地说, 我怎样与你

有什么关系, 你不要管我的闲
事! 这让我很是难为情。她为什
么这样说我? 那个男孩也责难我
说, 你怎么能这样说她? 我是为
她好才这样说的呀! 这让我很难
受, 很困惑, 难道我劝告朋友错
了吗?”

“人家怎么生活, 人家是恋
爱第一, 还是学业为重, 究竟是
人家的事情还是你的事情?”我
们平静地交流着。

“是人家的事情。” 男孩很
清楚。

“那就是说, 你赞同下面的

观点: 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
生, 作为成人, 在一定的社会规
范内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
式的权利。到底该怎样生活, 是
个人的‘内政’问题, 是吗?”我
说, “正如国际之间两个国家再
友好, 也还是互不干涉内政一样,
人际之间, 更需要保持心理距离,
彼此需要心理的自由度。在心理
咨询中常常有青少年遇到这样的
困扰, 一旦是朋友了, 就忘记了
求同存异, 结果弄得彼此不愉快。
其实, 朋友最讲究‘和而不同’。
作为朋友, 即使再好, 也只是在


大学男孩,
干涉别人
“内政”

的背后

□文/ 马志国
校园心理/27



心灵阳光心理辞典

人家需要的时候帮一把手, 而不是要求别人服从
自己的意志, 不是替代人家对生活进行选择。就
是说, 人际之间好朋友也是彼此不干涉个人的
‘内政’为好, 你说是这样吗?”

“是..”

“那么, 人家说你多管闲事就不是没有道理
了, 你也就不是蒙冤了, 是吗?”

“对, 这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嘛, 我干吗要插
手呢? 干吗要无端地自寻烦恼呢?”他似乎领悟
得很快。

“烦恼是自寻的, 但不是无端的, 人的活动
必定有其心理动因。为什么你要劝说女孩呢?”
我话锋一转, “现在, 心理咨询师也许要扮演
一个未必让你欢迎的角色了。我们刚才从一般
的人际心理规律的角度分析, 你认识到了自己
是干涉人家的‘内政’。现在的问题是, 以你
二十多岁的一个大学生, 是不会平白无故地去
干涉别人的‘内政’的, 不会无缘无故地干涉
别人的生活选择的。就是说, 你多管闲事的背
后必定事出有因, 并非真正无端地多管‘闲事’。
你之所以那样对她讲, 之所以那样劝告她, 必定
有你可能不愿意说出来的或者没有意识到的潜在
心理动因。就是说, 一定有一个‘为什么’。这
是必然的。如果你能够扪心自问, 不回避, 不掩
饰, 也许会意识到这个‘为什么’。即使当时你
不清楚, 现在也会意识到了。你愿意直视自己的
心吗?”

男孩久久地沉默后, 还是有几分心虚: “您
说我是出于嫉妒, 或者说我爱上了那个女孩, 那
么我岂不是太不够朋友了?”

“正是这个原因让你不敢直面自己, 你不愿
意或者没有信心直接和朋友去竞争女孩的心。”
我继续分析道, “于是, 你很自然地启用了人们
常用的心理防卫机制: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你
说的家境不好, 应以学业为重, 这的确是一个最
好说出来的理由, 但决非真实的理由, 而是一个
似是而非的理由, 在心理学上这叫作‘合理化作
用’。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
力, 自然不妨使用, 事实上人们也常常如此。问
题是你把自我心理防卫的心态要强加给别人, 并
且正是你也爱恋的女孩, 就难以让人接受了。这
不仅是干涉了女孩的‘内政’, 而且使女孩分明
感到了你感情的不真实, 不真诚, 甚至还会看作
是你的虚伪。于是, 对你很不客气了。于是, 你
的心失去平衡, 烦躁不安了。”

这回男孩默不作声了。久久的沉默之后轻轻
地说: “谢谢您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心。”


我们的知觉系统对大而快的变化注意得多,
而对逐渐的变化则不甚敏感。这也许是人类进化
的结果。

奥恩斯坦是一位生物心理学家, 埃利希是一
位人口生物学家, 两位专家提出, 这类进化而来
的知觉能力在人类的渔猎时代是必不可少的, 但
现在已变得不适宜了。伴随人类文明而来的, 是
众多正在缓慢发展的威胁, 诸如数以万计的核弹
头, 环境的恶化, 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 逐渐增
强的温室效应, 对臭氧层的破坏和人口的爆炸等
等, 然而,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能泰然处之, 对当

什么是
“釜中蛙综合征”


今世界上各种日益严重的致命威胁似乎毫无察
觉。

如果你把一个青蛙放在锅里, 再将它一点一
点慢慢加热, 它就不会发觉, 而会静静地待在里
面, 直到被活活烫死。奥恩斯坦和埃利希称之为
“釜中蛙综合征”。今天, 我们人类对潜在灾难的
不敏感与在锅里等死的青蛙有何分别?

避免灾难, 要依靠我们大多数人的努力, 注
意到我们所面临的灾难和威胁, 并扭转这种作茧
自缚而又毫无察觉的状况。


CAMPUSLIFE & MENTAL HEALTH/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