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语言结构的社会形成、天赋性质、或平衡作用
构成乔姆斯基的特征的是发生论和笛卡尔主义这样有趣的混合,这使得他必须要为
这一当代语言学家所意想不到的意见去辩护。这个意见把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刀和遗传
性联系起来了;而按照某些生物学家的意见,几乎全部的心理生活都应该用这种遗传性
来解释:“如果确实真的各种自然言语的语法不但复杂而且抽象,而且语法的不同种类
又非常有限,特别在最高度抽象的水平上说是如此,那么,通常人们似乎都把这些语法
看成依语法这名词可以接受的意义而言是文化的成果,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就又成为问题
了。非常有可能,一种语法是从某个天赋的固定图式(着重点是我们加的)经过简单分
化获得的,而不是由逐步积累材料、语列、语链和新的组合而获得的……,而且一般说
来,只要我们稍懂得一点言语结构,就会相信理性主义的假设有最大机会被人看到富有
成果,而且大体上看完全是正确的”(前引文章法文版第20一21页)。
因此,我们正面对着在大多数作者那里存在而未表现出来的一个假设,因为他们的
结构主义倾向促使他们怀疑任何心理发生论和任何历史决定主义,但又并不因此就赞成
把结构推到超经验的本质上去。乔姆斯基既有实验感,又有形式化感,他的立场要有分
寸得多,因为各个个别语法按照在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转换过程而分化:于是天赋的那
部分就是核心,即“固定图式”以及转换的普遍性形式结构,而它们的变异性则属于他
和哈里斯在言语行为中所着重指出的“创造性”方面。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基本
问题,即关于“天赋的固定图式”的问题,这个问题还要从不同方面去进行考察。
首先是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任何一个特性被认为有遗传性,那就要说明它是
如何形成的。要理解大脑皮层的言语中心在人类化的过程中是怎样出现的,这已经是一
个使人相当困惑的问题了:用突变和自然选择来解释是不够的,尤其因为涉及的是一种
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关于个人之间交际的活动。如果要使负责言语表达的基因在遗传上不
仅担负起传递从外界获得发音言语表达的能力,而且还要有一个固定的有形成作用的图
式,从而产生语言本身,问题自然就变得更加复杂了。而且,如果这种起形成作用的核
心另外还要把“理性”担负起来,因而还应该承认理性也是遗传的,于是就只有两个合
理的答案了(因为,让我们坚持这一点,简单地谈突变和选择,而又没有一点客观材料
为依据,这就象贝达朗菲所说的是向“西藏的祷告木铎”去求援似的了):或者说是一
直有的预成作用(可是为了使预成形式表现出来,为什么非要等到人的出现呢?黑猩猩
或蜜蜂不是已经很令人有好感了吗?);或者说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
得选择加在成为基因团对于外界刺激作用的“反应”的表现型的反应上。
不过,当我们涉及到个体发生学的领域,其中的后天获得的品质和转换作用的细节
都是可以证实的,我们却面临着这样的事实:它们固然与乔姆斯基的假设有一些确定的
关系,然而从遗传出发点的重要性或幅度来看,却是有所不同的(参看第12和第13节)。
道理无疑简单地就是,在乔姆斯基看到有一种两可选择——或者是一种必须接受的天赋
图式;或者是从外界获得,主要是文化方面的获得,但是有种种变化,并且不能解释所
讨论中的图式何以有限制性和必然性——的地方,实际上有三种解答可供选择,而不只
是有两种:当然有先天遗传或后天从外界来的获得,可是也有内部平衡作用的种种过程
或自身调节作用。然而,这些过程象遗传一样会导致一些必然的结果,从某种观点上看
甚至还更加有必然性,因为遗传的变异在内容方面,远比表现在任何行为中的自身调整
作用的普遍性组织规律的变异来得多。特别是遗传只能建立在可以照原样地传下来或不
能传下来的内容上,而自身调节作用则强制规定一个与构造过程可以相容的方向,这个
构造过程正因为是被指定了方向的,就变得是必然的了。
而在语言学结构的情况下,有两类考虑对于上面这种解释是有利的,这些考虑似乎
使天赋的假设成为不必要的,但同时又保存了乔姆斯基的全部解释体系:这就是,一方
面,关于转换语法建立控制论模式的希望,另一方面,对于在发育的第二年过程里使言
语获得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作心理发生学的分析。
关于第一点,应该提到莫斯科科学院绍米扬(S.Saumjan)的研究工作,他企图把
起作用的转换纳入一个以“联系成分”(“relateurs”)为基础的“转换场”,“联系
成分”会提供有自动综合作用的运算系统,人们可以大大地寄希望于这种分析,以求能
够抽绎出这种运算系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或者反过来指出这个转换场的局限性。
可是,即使是它的局限性,对于我们讨论的问题来说也是有教益的,因为如果真的象巴
·希来尔(Bar Hillel)所设想的那样,各种语法形式系统并不包含完全的决定程序,
在逻辑领域中形式化的限度(参看第8节)所带来的结果在这里也象在别处一样,会强制
规定出分阶段的构造过程的必要性,并且会排除从出发点上就预先包含一切的概念。
可是,从实验资料的观点来看,而不再是从形式化的观点或从转换信息的控制论机
器的观点来看,发育到第二年时言语相对地出现较迟的这个事实,似乎正好是叫人必须
接受这样一种构造论。的确,为什么恰好到这个发育阶段而不是更早熟地出现言语呢?
用条件反射来解释是太容易了;假如这样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习得言语从第二个月就会
开始了;但是与条件反射的解释相反,言语要以感知-运动性智力本身预先形成为前提,
这就证明了乔姆斯基关于必须有与理性有关的基础(语言底层〕的思想。但是这种智力
本身并不是一开始就预先形成的,我们能够一步步地看着这种智力怎样地从同化图式的
逐步协调里得来。因此,这就使得辛克莱(H.Sinclair)——关于她的研究我们等一下
再谈——认识到要在感知-运动阶段图式的协调所固有的重复、排次序、和结合律联系
(用这个词的逻辑含义)的种种过程里,去探求乔姆斯基的“单子”的来源。如果这个
假设能够被证实,那么我们将得到一个基本的语言学结构的可能解释,而免掉非常笨拙
的“天赋”观念了。
17.语言学结构与逻辑学结构
现在,我们可以回头来考虑我们出发时的问题了。这个问题仍然是结构主义或普通
科学认识论上最有争论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严肃的解决应该要作好各种仔细
的考虑。甚至在苏联,在那里几年前就认为把言语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巴甫洛夫学
说概念似乎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了,而就在这样一个文化中心里的一位语言学家如绍米
扬,对于言语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宣称这是“当前哲学上所提出来的最深奥最困难的
问题之一”。在这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在几行字里来讨论这个普遍问题,而只是从
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考虑到在语言学结构的研究中已经取得的进步,简单地指出问题
所处的地位。
不过,一开始要重新提一下两个重要的事实。第一个重要事实是,从索绪尔和其他
一些人开始,人们已经懂得,语言符号只构成符号功能的一个方面,而其实语言学只是
索绪尔想要用“普通符号学”的名字建立的这个学科之中有特殊重要性但毕竟是有限的
一部分。然而象征性或符号性功能,除言语之外,还包括了以表象形式进行的模仿(延
迟模仿等出现在感知-运动时期的末期,无疑保证了感知-运动阶段与表象阶段之间的联
系)、姿态的模拟、象征性游戏、心理表象等等,人们经常忘了表象作用和思维。且不
说真正所谓的逻辑结构)的发展是同这个普通符号功能相联系的,不是仅仅和言语有联
系。就因为这样,不带脑损伤的年幼聋哑人是能够掌握象征性游戏(或幻想)、手势言
语等等的(相反,有脑损伤的年幼聋哑人则没有符号功能)。在象奥莱隆(P.Oleron)、
弗思(H.Furth)、樊尚(M.Vincent)、艾福尔脱(F.Affolter)等人那样研究他们的逻
辑运算(序列、分类、守恒等)时,我们就看到这些逻辑结构在发展中,有时有某些延
迟,但比起哈脱维尔(Y·Hatwell)所研究的先天盲人儿童来,要不明显得多。后者的
言语是正常的,但他们的
①弗思的值得注意的著作《没有言语的思维》(Thought without
language),19
65,使用的技术巧妙,有大量的证明,在这方面是特别有教益的。言语只是很晚才补偿
了感知-运动图式的顺应作用的缺乏;而在聋哑儿童身上,言语的缺乏却并不排除运算结
构的发展,比正常儿童平均延迟一到两年,这可以归之于缺乏社会刺激的缘故。
所要提到的第二个重要事实,是智慧先于言语。这不仅如我们在第16节里看到的和
象在聋哑儿童的例子中所证实了的从个体发生学上看是如此。而且从种系发生学上看,
例如对高等猿猴的智力所做的许多研究工作,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感知运动性的智
力已经包括了某些来自动作的普遍协调的结构(如次序、图式的嵌套包含关系、各种对
应关系等),所以要排除把原因归于言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固然言语是从部分地有了结构的智力中产生的,
而言语也会反过来构成智慧,于是真正的问题从这里就开始了,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问
题是已经解决了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研究:第一种是转换分析,可以在
心理语言学中研究句法学习(例如布雷纳[M.D.S.Braine]),第二种是运算分析,可
以对逻辑结构的学习进行实验(如英海尔德[Inhelder]、辛克莱、博韦[Bovet])。在某些
特定的点上,我们已经有可能对上述两类结构之间的几种相互关系加以分析,而且还能
察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在语言结构或逻辑结构之中哪一些似乎
导致了别的结构的构成。
就是这样,辛克莱在一本新的精确实验的文集里陈述了以下一些成果。例如,她首
先用把一定量的液体移注到不同形状的大口瓶里的办法,用有能力或没有能力推断出量
的守恒作为分别运算水平的判别标准来进行选择,把儿童组成两组:第一小组由明显地
是前运算期的儿童组成,他们否认这种守恒,而第二小组受试儿童则马上就接受了这种
守恒,还能用可逆性和补偿关系的论点来证明这种守恒性。另一方面,辛克莱并不参照
这些守恒实验,而根据对于成对的物品或互相比较的两组物体进行描述的方法,来分析
受试者的言语:如出示一支大铅笔和一支小铅笔,一支长而细的铅笔和一支短而粗的铅
笔,一组4-5个小球和另一组两个小球,等等,于是给孩子这样的指示语:“给我一支比
较小的铅笔”,或“给我一支小一点细一点的铅笔”,等等。第一组儿童,几乎全用了
些“标量”(语言学上的含义)语言,如“那只大,那只小”或“这儿很多”和“那儿
不多”等等。反之,第二组受试儿童主要使用了“矢量”语言:如“这支比那支大些”,
“那儿比这儿多些”,等等。另外,遇到有两种差别的情况时,第一组儿童一开始先忽
略了其中的一种,或只用以下四句话来回答:“那支大;那支小;那支(第一支)细;
那支粗”;反之,第二组表现出了二元联系,他们这样说:“那支长些细些,那支短些
粗些”等等。总之,运算水平和语言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关系,人们马上就能看出,
第二组儿童的语言结构能够在哪些方面帮助他们的推理。可是,第一组儿童懂得高一级
水平的表达方法,用命令执行的控制方法能够细致地加以证实。于是,辛克莱使第一组
儿童进行语言学习,学习是艰难的,但还是有可能的。但是对这组儿童的守恒概念所作
的新试验只取得了极小的进步,即在十个人之中大约有一个能回答得出来。
自然,这样的试验还应多多地去做。固然在具体运算的水平上(参看第12节),似
乎是运算结构先子语言结构,并且带动了语言结构,接着后来运算结构却又要依靠语言
结构;但是在命题运算水平上产生的情况,仍然要用类似的方法来检验才好。在这个水
平上,儿童的言语改变得非常显著,同时儿童的推理变成是假设推论性的了。如果说,
现在几乎很明显了,语言并不是逻辑的起源,又如果说乔姆斯基把语言依托在逻辑上也
是有道理的,那末语言和逻辑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节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天地,它刚开
始被用仅有的一些实验和对应的形式化的方法研究过,它们所能提供给讨论的材料,要
比得出的观念为多。
这一当代语言学家所意想不到的意见去辩护。这个意见把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刀和遗传
性联系起来了;而按照某些生物学家的意见,几乎全部的心理生活都应该用这种遗传性
来解释:“如果确实真的各种自然言语的语法不但复杂而且抽象,而且语法的不同种类
又非常有限,特别在最高度抽象的水平上说是如此,那么,通常人们似乎都把这些语法
看成依语法这名词可以接受的意义而言是文化的成果,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就又成为问题
了。非常有可能,一种语法是从某个天赋的固定图式(着重点是我们加的)经过简单分
化获得的,而不是由逐步积累材料、语列、语链和新的组合而获得的……,而且一般说
来,只要我们稍懂得一点言语结构,就会相信理性主义的假设有最大机会被人看到富有
成果,而且大体上看完全是正确的”(前引文章法文版第20一21页)。
结构主义倾向促使他们怀疑任何心理发生论和任何历史决定主义,但又并不因此就赞成
把结构推到超经验的本质上去。乔姆斯基既有实验感,又有形式化感,他的立场要有分
寸得多,因为各个个别语法按照在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转换过程而分化:于是天赋的那
部分就是核心,即“固定图式”以及转换的普遍性形式结构,而它们的变异性则属于他
和哈里斯在言语行为中所着重指出的“创造性”方面。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基本
问题,即关于“天赋的固定图式”的问题,这个问题还要从不同方面去进行考察。
如何形成的。要理解大脑皮层的言语中心在人类化的过程中是怎样出现的,这已经是一
个使人相当困惑的问题了:用突变和自然选择来解释是不够的,尤其因为涉及的是一种
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关于个人之间交际的活动。如果要使负责言语表达的基因在遗传上不
仅担负起传递从外界获得发音言语表达的能力,而且还要有一个固定的有形成作用的图
式,从而产生语言本身,问题自然就变得更加复杂了。而且,如果这种起形成作用的核
心另外还要把“理性”担负起来,因而还应该承认理性也是遗传的,于是就只有两个合
理的答案了(因为,让我们坚持这一点,简单地谈突变和选择,而又没有一点客观材料
为依据,这就象贝达朗菲所说的是向“西藏的祷告木铎”去求援似的了):或者说是一
直有的预成作用(可是为了使预成形式表现出来,为什么非要等到人的出现呢?黑猩猩
或蜜蜂不是已经很令人有好感了吗?);或者说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
得选择加在成为基因团对于外界刺激作用的“反应”的表现型的反应上。
都是可以证实的,我们却面临着这样的事实:它们固然与乔姆斯基的假设有一些确定的
关系,然而从遗传出发点的重要性或幅度来看,却是有所不同的(参看第12和第13节)。
道理无疑简单地就是,在乔姆斯基看到有一种两可选择——或者是一种必须接受的天赋
图式;或者是从外界获得,主要是文化方面的获得,但是有种种变化,并且不能解释所
讨论中的图式何以有限制性和必然性——的地方,实际上有三种解答可供选择,而不只
是有两种:当然有先天遗传或后天从外界来的获得,可是也有内部平衡作用的种种过程
或自身调节作用。然而,这些过程象遗传一样会导致一些必然的结果,从某种观点上看
甚至还更加有必然性,因为遗传的变异在内容方面,远比表现在任何行为中的自身调整
作用的普遍性组织规律的变异来得多。特别是遗传只能建立在可以照原样地传下来或不
能传下来的内容上,而自身调节作用则强制规定一个与构造过程可以相容的方向,这个
构造过程正因为是被指定了方向的,就变得是必然的了。
使天赋的假设成为不必要的,但同时又保存了乔姆斯基的全部解释体系:这就是,一方
面,关于转换语法建立控制论模式的希望,另一方面,对于在发育的第二年过程里使言
语获得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作心理发生学的分析。
起作用的转换纳入一个以“联系成分”(“relateurs”)为基础的“转换场”,“联系
成分”会提供有自动综合作用的运算系统,人们可以大大地寄希望于这种分析,以求能
够抽绎出这种运算系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或者反过来指出这个转换场的局限性。
可是,即使是它的局限性,对于我们讨论的问题来说也是有教益的,因为如果真的象巴
·希来尔(Bar Hillel)所设想的那样,各种语法形式系统并不包含完全的决定程序,
在逻辑领域中形式化的限度(参看第8节)所带来的结果在这里也象在别处一样,会强制
规定出分阶段的构造过程的必要性,并且会排除从出发点上就预先包含一切的概念。
器的观点来看,发育到第二年时言语相对地出现较迟的这个事实,似乎正好是叫人必须
接受这样一种构造论。的确,为什么恰好到这个发育阶段而不是更早熟地出现言语呢?
用条件反射来解释是太容易了;假如这样解释是正确的话,那习得言语从第二个月就会
开始了;但是与条件反射的解释相反,言语要以感知-运动性智力本身预先形成为前提,
这就证明了乔姆斯基关于必须有与理性有关的基础(语言底层〕的思想。但是这种智力
本身并不是一开始就预先形成的,我们能够一步步地看着这种智力怎样地从同化图式的
逐步协调里得来。因此,这就使得辛克莱(H.Sinclair)——关于她的研究我们等一下
再谈——认识到要在感知-运动阶段图式的协调所固有的重复、排次序、和结合律联系
(用这个词的逻辑含义)的种种过程里,去探求乔姆斯基的“单子”的来源。如果这个
假设能够被证实,那么我们将得到一个基本的语言学结构的可能解释,而免掉非常笨拙
的“天赋”观念了。
科学认识论上最有争论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严肃的解决应该要作好各种仔细
的考虑。甚至在苏联,在那里几年前就认为把言语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巴甫洛夫学
说概念似乎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了,而就在这样一个文化中心里的一位语言学家如绍米
扬,对于言语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也宣称这是“当前哲学上所提出来的最深奥最困难的
问题之一”。在这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在几行字里来讨论这个普遍问题,而只是从
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考虑到在语言学结构的研究中已经取得的进步,简单地指出问题
所处的地位。
一些人开始,人们已经懂得,语言符号只构成符号功能的一个方面,而其实语言学只是
索绪尔想要用“普通符号学”的名字建立的这个学科之中有特殊重要性但毕竟是有限的
一部分。然而象征性或符号性功能,除言语之外,还包括了以表象形式进行的模仿(延
迟模仿等出现在感知-运动时期的末期,无疑保证了感知-运动阶段与表象阶段之间的联
系)、姿态的模拟、象征性游戏、心理表象等等,人们经常忘了表象作用和思维。且不
说真正所谓的逻辑结构)的发展是同这个普通符号功能相联系的,不是仅仅和言语有联
系。就因为这样,不带脑损伤的年幼聋哑人是能够掌握象征性游戏(或幻想)、手势言
语等等的(相反,有脑损伤的年幼聋哑人则没有符号功能)。在象奥莱隆(P.Oleron)、
弗思(H.Furth)、樊尚(M.Vincent)、艾福尔脱(F.Affolter)等人那样研究他们的逻
辑运算(序列、分类、守恒等)时,我们就看到这些逻辑结构在发展中,有时有某些延
迟,但比起哈脱维尔(Y·Hatwell)所研究的先天盲人儿童来,要不明显得多。后者的
言语是正常的,但他们的
65,使用的技术巧妙,有大量的证明,在这方面是特别有教益的。言语只是很晚才补偿
了感知-运动图式的顺应作用的缺乏;而在聋哑儿童身上,言语的缺乏却并不排除运算结
构的发展,比正常儿童平均延迟一到两年,这可以归之于缺乏社会刺激的缘故。
象在聋哑儿童的例子中所证实了的从个体发生学上看是如此。而且从种系发生学上看,
例如对高等猿猴的智力所做的许多研究工作,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感知运动性的智
力已经包括了某些来自动作的普遍协调的结构(如次序、图式的嵌套包含关系、各种对
应关系等),所以要排除把原因归于言语。
而言语也会反过来构成智慧,于是真正的问题从这里就开始了,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问
题是已经解决了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研究:第一种是转换分析,可以在
心理语言学中研究句法学习(例如布雷纳[M.D.S.Braine]),第二种是运算分析,可
以对逻辑结构的学习进行实验(如英海尔德[Inhelder]、辛克莱、博韦[Bovet])。在某些
特定的点上,我们已经有可能对上述两类结构之间的几种相互关系加以分析,而且还能
察觉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在语言结构或逻辑结构之中哪一些似乎
导致了别的结构的构成。
先用把一定量的液体移注到不同形状的大口瓶里的办法,用有能力或没有能力推断出量
的守恒作为分别运算水平的判别标准来进行选择,把儿童组成两组:第一小组由明显地
是前运算期的儿童组成,他们否认这种守恒,而第二小组受试儿童则马上就接受了这种
守恒,还能用可逆性和补偿关系的论点来证明这种守恒性。另一方面,辛克莱并不参照
这些守恒实验,而根据对于成对的物品或互相比较的两组物体进行描述的方法,来分析
受试者的言语:如出示一支大铅笔和一支小铅笔,一支长而细的铅笔和一支短而粗的铅
笔,一组4-5个小球和另一组两个小球,等等,于是给孩子这样的指示语:“给我一支比
较小的铅笔”,或“给我一支小一点细一点的铅笔”,等等。第一组儿童,几乎全用了
些“标量”(语言学上的含义)语言,如“那只大,那只小”或“这儿很多”和“那儿
不多”等等。反之,第二组受试儿童主要使用了“矢量”语言:如“这支比那支大些”,
“那儿比这儿多些”,等等。另外,遇到有两种差别的情况时,第一组儿童一开始先忽
略了其中的一种,或只用以下四句话来回答:“那支大;那支小;那支(第一支)细;
那支粗”;反之,第二组表现出了二元联系,他们这样说:“那支长些细些,那支短些
粗些”等等。总之,运算水平和语言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关系,人们马上就能看出,
第二组儿童的语言结构能够在哪些方面帮助他们的推理。可是,第一组儿童懂得高一级
水平的表达方法,用命令执行的控制方法能够细致地加以证实。于是,辛克莱使第一组
儿童进行语言学习,学习是艰难的,但还是有可能的。但是对这组儿童的守恒概念所作
的新试验只取得了极小的进步,即在十个人之中大约有一个能回答得出来。
乎是运算结构先子语言结构,并且带动了语言结构,接着后来运算结构却又要依靠语言
结构;但是在命题运算水平上产生的情况,仍然要用类似的方法来检验才好。在这个水
平上,儿童的言语改变得非常显著,同时儿童的推理变成是假设推论性的了。如果说,
现在几乎很明显了,语言并不是逻辑的起源,又如果说乔姆斯基把语言依托在逻辑上也
是有道理的,那末语言和逻辑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节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天地,它刚开
始被用仅有的一些实验和对应的形式化的方法研究过,它们所能提供给讨论的材料,要
比得出的观念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