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同志为何会在新年结束花季生命?
(2018-02-11 10:06:58)
标签:
心理情感 |
元旦,本应该是个喜庆的日子。但在同志群体中,几则同志自杀的消息把大家对新年的憧憬带走,那些对死者的愤怒、惋惜和伤心的情绪笼罩在大家心头。缘何恰逢喜庆的日子,有人却自杀呢?生日或节日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往往是一个深陷困境的人发生自杀的高风险期。节日对深陷困境的人是坏事,所有的事件,到这时需要盘点,问题和矛盾会激化。
通常人自杀的原因有几种类型。第一种冲动型的,如当事人碰到应激事件,自己无法处理巨大的压力,而周围的支持和保护又不够,造成当事人瞬间行为失控自杀。
第二种是抑郁性的,当事人无法有效的处理自己内心冲突或自己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矛盾,长期的累积后,造成心理上的抑郁症状,抑郁进一步引起当事人无法从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其社会和自我心理功能会严重受到损伤,那种失去感受能力的状态是非常痛苦的,逐渐的人病人的思维开始病理化的思考,为了解脱痛苦而自圆其说,认为死掉才能解脱,最后设计死亡计划而实施自杀。需要说明的是,当事人是社会事件的压力在先,抑郁在后而造成自杀。
第三种是病理型,当事人患上了重性的精神障碍,如分裂症、躁郁症等,当其发病期间会产生妄想和幻觉,思维功能受损,导致当事人的死亡。其实第二种类型中的抑郁症也属于重性精神障碍,不过必须把第二种情况单列出来,因为当事人的思维功能没有问题,但思维模式已经出现扭曲,笔者用第二种类型来解释当事人的自杀原因。第四型自杀是利他性的。当事人因为其他人或组织及国家的利益,心中衍生出庞大的利他想法,完全抑制了人对死亡的恐惧,而实施自杀。第五种是胁迫型的,当事人本不想死,但为了自己的利益威胁他人,一步步的把自己逼上绝路无法回头。后三种自杀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因为病理性的自杀是最容易理解和处理的,去医院治疗后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了。而利他性的自杀和胁迫性的自杀容易理解和识别,因为当事人的思维和情绪是正常的。第一种自杀也有病理性的因素,当事人更多有冲动性的人格障碍,因情感问题或家庭矛盾一气之下喝农药的事,也是那种气性太大的类型,但对解析本文提及的自杀现象的作用不大。
所以,因长期慢性的抑郁,最后造成的自杀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从抑郁发展到抑郁状态,最后到抑郁症需要一个过程,而最后的抑郁症造成的自杀确实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占了自杀中的70%。而抑郁症并不能完全的解释同志的自杀现象,因为如果是那样,问题似乎简单地成了第三种病理性自杀。如果是个病,那就治病,而且这种病引起的自杀率应该在同志和异性恋间没有差异。但大量的科研显示,同志的自杀率能比普通大众高三到四倍,这种攀高的现象是引人深思的。同志的高自杀率肯定不能简单的用抑郁症来解释,我们应该关注是什么导致了同志容易得抑郁症。
同志的自杀不能用抑郁症来解释,就是说他们自身没有问题,那问题就出在了家庭和社会层面上了。回顾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同志这个词从来没有出现在成长的教育过程中。没有人告诉我们这占人口3~5%的人是存在的。逐渐的,他们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不同,他们只能自己茫然的长大。这种失联感对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母如不细心,则会忽视孩子面对的巨大困难。从青春期开始,看着其他男孩女孩间的懵懂情感,同志就不得不一个人自己孤独地来理解和面对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在意识到了自己身份后,如家庭还不能给他/她足够的支持和帮助,那这些人只能往边缘滑落。可惜的是孩子的孤僻表现,会被父母和他人误解。旁人不会喜欢年轻同志抑郁寡欢的样子。甚至有人会因此欺凌年轻同志,斥责这些人的孤僻和不懂事理。这种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有些孩子一直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的身份;也有孩子告诉了父母自己的身份后,遭到父母的虐待,有的父母强行的想改变孩子的倾向。更有父母轻易地就轻易地遗弃了自己的孩子。这种后果是严重的。失去了父母的支持后,而学校和社会这时又没有关注到个体发生问题,就不会有政策性的救援措施,问题长期无法解决,这些同志产生自杀的动机就是件自然而然的事了。这就是美国电影《天佑鲍比》表现出来的社会现实故事。
危机发生,很多人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处理。自杀引起了旁观者的恐惧,为了缓解自己的恐慌,有些人会对自杀者进行愤怒的斥责,少有人能感受到自杀者的痛苦状态,更很少有人能有效的帮助当事人。网络或现实中的旁观者犯的最主要的错误,就是他们没意识到当事人的思维和情绪都是失常的,这时候是没法用一个正常人的思维或语言去改变自杀者的状态的。那种“你死你对得起爹妈吗?(题外音:其实孩子在情感方面早就已经失去了向爹妈求助的机会,痛诉他们对不起爹妈只能让他们更自责而更痛苦,然后自认为不应该再给爹妈添麻烦,而强化了自杀的意念。)”、“做生命的强者(题外音:能做强者他还死干嘛?)”、“未来的日子会好起来(题外音:这么久的痛苦让怎么能让他相信未来可能会好?)”的话,表面上是在帮自杀者,但起到的内在作用只是让旁观者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感:因为我活的积极向上,我有道德,我是强者,而你不是,所以是你要死,而我不会。这种正常人的思维进一步的恶化了自杀者的痛苦:你们不理解我,你们不爱我,我这么惨,你们还在斥责我,我活着确实没有意义,死了才会解脱。
笔者有一本操作性的手册《自杀与凶杀的危险性评估及预防指导计划》,看到目录中同性恋被列为自杀高危人群之一。看后自己感慨了一番,在身边和社会上,有谁注意到了这个边缘群体的险境呢?这些人表现出来的异常早就说明了他们的无助:情感冷漠、进行高风险的性行为、吸毒、互相的欺诈、精神健康状况不佳,这些特征是底层脆弱群体的代表性的特征,但他们并不生来就如此的。在大众逐渐的歧视和冷漠的嘲弄中,他们跌落成了问题群体。恰恰是因为社会的冷眼和重压,才使这些人出现了这么的问题。问及很多同志,都有过自杀的想法或做法。每个同志的成长历程都是一部辛酸史。
那些有幸走过来的同志,因为成长的不利,很少能成为年轻同志的有效引导者。一个弱势的群体自己很难产生有效的文化和规则,失去了社会主体的接纳和帮助,更难自己产生自救团体。国内也有群体在做同志的亮相和帮扶工作,但很少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失去了政策和技术层面上的支持,这些有限的帮扶在施行起来举步维艰,也很难得到成效。每个危机干预的组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发展一定阶段后,才有进行介入自杀干预的能力。同志群体想依靠内部的力量来解决自杀问题,还很难。
每个城市都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北京回龙观医院还负责一个面向全国的北京心理危机研究和干预中心,其自杀干预热线是8008101117;林昆辉组建了希望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是400-161-9995,这些都是同志群体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同志群体自身,如想自救,那就需要更多的人努力的学习助人技能,而政府也应该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资源性和政策性的支持,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建立正规的救助体系,这样才能减少这种重要时间节点发生的惨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