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福建霞浦盐田连家船水上吉普赛人纪实摄影霜木成林杂谈 |
分类: 我的摄影:纪事、抒情 |
在城市里为房价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的年代,有些渔民还是住在仅几平米的小船上,生活得有滋有味。
福建霞浦一个叫盐田的地方,我看到仍有许多连家船,一些渔民就住在上面,吃喝拉撒,劳作赚钱。
这里的连家船上大多住着老人,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住上面了。
这些渔民在岸上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但仍习惯活动在船上,可能和长期积累成的生活习惯或情结有关系,
涨潮的时候船开出去撒网捕鱼,退潮时就泊在岸边,到旁边简陋的工棚里挖牡蛎肉,很方便。
连家船身大都涂上黄色和蓝色,变得十分醒目。我们去拍摄的时候,这些朴实的渔民很和善,并不会拒绝。
长江上也有这些连家船,和这稍有不同,有兴趣的可以延伸阅读我早时的博文:
《水上“吉普赛人”【长江边纪事(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ce2830100lbnr.html
据介绍,汉代以后,特别是唐中期,闽东这块古越地上战乱不断。
善于舟楫的越人纷纷离岸上船,为躲避战乱流离海上。这一躲就躲出了一个绵延近2000年的连家船渔民族群。

霞浦连家船渔民就数盐田乡最多,鼎盛时连家船渔民曾经达到10万之众,他们以捕鱼、拾贝为生,以船为家,
数百年来,由于官府的欺压和社会的歧视,这群“海上吉普赛人”不敢上岸,不能与陆上人家通婚,
常年漂泊在海上,一切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发生在船上。
由于世代居住在狭小的木船,生活在潮湿的海上,他们大多有双腿内曲的疾患。旧时,曾因此被蔑称为"曲蹄"。
历史上,连家船游离于海边、岛屿,似乎与世隔绝,船民生活条件恶劣,生活极为艰辛,深受歧视。


连家船的孩子现在都住在岸上,童年都已变得很幸福快乐了。


退潮后的连家船搁在滩涂上,住家的村民会趁机修理、上漆。

数量庞大的空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地堆积在海岸,造出了一片片“陆地”。
这条海堤是海蛎壳堆成的,两边用木板、铁皮、油毡、篷布等各种各样建筑材料堆砌而成的棚屋。




挖牡蛎肉是件很辛苦的事,整天坐着,手指长时和海水、蛎壳接触,变得粗糙无比。





挖出来的牡肉,有人专门定时过来收购蛎,再销售到别地的酒家去。
他们的衣服就晾晒在路边或船上。
平时村民都很忙,难得有空出来串门闲聊。
盛放牡蛎的框盖上弃用的牛仔裤保鲜,他们必须得保证牡蛎质量,这是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
今天的连家船渔民如今已实现了岸上定居,既可以住船上,也可以住岸上,过上了平稳的生活。
有些小木船换成了钢质大船,船仓里的装饰像陆地上的房子,有餐厅、客厅和起居室,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过去以船为家的海上船民,应该说生活是越来越幸福,但相对于周边发达地区,还是比较辛劳和清苦的。
福建是个连家船比较集中地地方,特别是城市不断扩大后,一些河泽进入城市中心地带或边缘,
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连家船因垃圾污染等问题,成了清除整治的对象,据报道,福州等地进行了多次清理安置。
福州内河及闽江沿岸的“连家船”,一度退出江湖,船民登陆上岸。
在重庆长江流域,我也看见不少的连家船,长期在水上生存,打鱼为生。
泰国也有连家船,整治后保留了一部分,成了旅游中的一个特色内容。
看来有水的地方,连家船都会应运而生。
时至今日,连家船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去留,目前还无定论,就如船的本身,依然在水上飘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