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让我记住五十四年的话
(2012-09-21 22:19:16)分类: 散文随笔 |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在我的出生地大通遇到铜陵郊区财政局的黄海先生。黄海是同宗的兄弟,但此前却从未见面,我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宗亲。当时黄海是在听到我与别人的谈话时主动走向我的,这才理清了彼此的关系。由此而想起另一个久违了五十四年的亲戚,我叫她小姑的。更巧的是,我要打听的小姑,黄海是她的胞侄。当时就有些激动,黄海提议,他即刻就带着我去看小姑。由于当时我正陪着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只好约定另外的时间。
父亲离开的那段日子,母亲不得不带着我们兄妹别处谋生,后来就流落到江南狮子山。风风火火的大办钢铁运动席卷着那个江南矿区,狭小的山沟里一下子涌进了太多的外地人,当然也包括寻生活的我们。举足无亲之际,我们遇到了一位远房姑姑,就是本文开头我说的“小姑”。小姑在一家机械厂做车工,丈夫是一名地质钻探工人。了解到我们的困境,小姑当即让我们住到她的家里。那不过是一间极其普通的职工宿舍,内外两间,小姑就让我们在外间新置了另一张床,算是帮我们临时安置了一个家。
后来我学到一个词叫“寄人篱下”,但是,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却没有一丝灰意,恰恰是这段“寄人篱下”的生活,给后来的全家带来长久的话题和追忆不尽的暖意。
小姑爷董福忠四川人,部队复员后来到狮子山地质队工作,后来就认识了我的小姑。在见到我们之前,他们结婚不久。小姑爷出奇的没脾气,家里大事小事,他从不过问,一切只听小姑的,话尤其少。但一开始我们对小姑爷并不熟悉,干扰了别人家的生活,不安是不可避免的。小姑似乎看出母亲的心思,有一次便故意当着小姑爷说,三嫂(指我母亲)一家住在这里,你有意见没有?小姑爷说,三嫂也不是外人,住一辈子也没有意见。
应该说,这是一句极其普通的话,出自一个地质工人之口,没有任何文学内涵,也不带一丝哲理思辨,就像他从地底下打上来的岩石,带着它原始的本色。但小姑爷的这句话,却让寄之篱下的我们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五十四年的光阴,滤去我太多的人生记忆,也滤去当初我在这个江南矿区太多的生活细节,但我却记住了小姑爷的这句话,五十四年过去,一刻也没有忘记。
几年前,我去铜陵公干。那一天,我被东道主带到狮子山矿。站在那条繁华的主干道上,再也无法找到当年的一丝陈迹,但我却深深地陷入到半个世纪前那段生活的追忆之中。我不知道小姑的一家是否还在这里,算起来,小姑夫妇该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了。
那次铜陵之行,是为完成一篇关于全省861计划的报告文学,但我却无端地在那一堆枯燥的文字中加入如下一段话: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人,各种事,其中必有施恩于你的人,也有让人伤怀的事。佛说,记住你该记住的,忘记你该忘记的。这句话后来被我的方外导师皖公上人进一步阐述,皖老说,对于那些仇恨过你的人,对于那些让你不愉快的事,应该在第一时间忘记,忘记得越快越好,越干净越好;而对于曾经施恩于你的人,哪怕只是滴水之恩,也一刻不能忘记。
我相信,无论是主编还是后来能读到这篇报告文学的人,都无法理解我为什么会在这样一篇描写矿山改革的报告文学中加上这样一段情感浓郁的文字,当然也就无从理解一个走过太多生活坎坷的人对他孩童时期的一段遭遇有着怎样彻入肺腑的感慨。
感谢黄海,是他接续了我与那一段生活的记忆,我决定,为了母亲,也为了当年的那一段生活,我一定要去看望在我们处在人生困顿时给了我们温暖与关怀的小姑夫妇。
2012年9月21日,细雨菲菲,无骨的秋风中游荡着一股桂花的浓香,似乎正好为一段寻幽怀旧的文字做一段背景铺垫。老俩口已从黄海的电话中得知我们要来的消息,因此,五十四年来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显得陌生和唐突。五十四年,一个九岁的孩童成了白发老者,小姑当然更老了,但身板骨依然结实,依然是我熟悉的那种干练洒脱,小姑爷依然像当年一样不修边幅,淡然的微笑是我熟悉的,话依然是淡淡的,一切就像当年一样。只是,无论我怎样激动地追忆当年的一些事情,包括我抱着她们第一个女儿在台阶上摔倒的事,包括小姑爷领着我去他的钻井,听着巨大的钻机轰鸣之声,我吓得赶紧逃走……,遗憾的是,无论我怎样激动地叙述,都无法勾起两位老人对那段往事种种细节的记忆。就像佛所说,对于他们觉得应该忘记的,他们全忘记了,但他们却记住了他们觉得应当记得的一切,包括我大哥的名字,还有我母亲的年龄。
黄海说,像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工人一样,小姑爷永远都相信政府是正确的,永远都相信世上的人大多数都是好的。在这个陈旧的宿舍区,他们过着几十年不变的生活,满足而又充实。
我告诉小姑爷说,虽然你无法再想起当年的事情,但是,你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却一直记着,记了五十四年。它让一个九岁的孩童初涉了人类的良知,也让他一家在遭受厄运之际,感受到善良的暖意。为此,这句极其普通的话语,他将一直记下去,记到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