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都好——《安徽佛教》2012年秋季刊卷首语
(2012-08-29 15:32:49)分类: 散文随笔 |
车开到一条山路上。路越来越窄;人烟,也越来越稀。车颠簸着,车上每个人都用手紧紧地抓着车身,以免被颠簸的车子撞到哪里。司机加大了油门,脸绷得铁紧,虽然没有出声,但抱怨却是写在脸上了。有人说,该不是走错了吧,这条路,哪像是一条行车的路?刚才下车问路的人则申辩说,老乡明明就是说只有这一条路嘛。
司机最终还是把车停下来,驾驶座上生着闷气。下起雨来,不大,是那种秋天的毛毛雨,但我知道,如果下久了,这条路就真的成了一条死路了。已是半下午了,一车的人都在烦躁。这时,我看到路边不远处的山间有几间房子,墙涂成黄色,我知道,那是一座山里小庙。我便提议,先到那座小庙里歇歇吧,顺便再问一下路。我的意思,是想缓和一下大家的情绪。少年时期打过篮球,有时候,当前场进攻并不奏效时,不如把球拉出来,重新部署下一步战略。大家听了我的建议,就全都下车了,走进这座山里小庙。
庙前有一场院,场院里几杆竹,一枝枣树上青枣累累。小庙太小了,四五间,呈丁字型排列,中间的堂轩供一观音菩萨,香炉里,一支香在悠悠地燃着,淡淡的檀香气息氤氲开来。墙角里一堆南瓜,每一个都有磨盘那么大。正是姜熟的季节,一个老居士坐在门口,用一块破碗片在刮着姜皮。我注意到,一侧的墙上贴着一幅纂体字,便让大家读这幅字,结果,有读出“怎么都行”,有读出“怎么都好”,也有读出“怎么不行”或其他毫不相干的字。老居士见大家在猜这幅字,便指着我们其中的一个说,他念得是对的,是“怎么都好”。
老居士看上去有七十好几了,问了一下,竟是八十有二了。大家便夸老人家身体好,有说是山里的空气好,有说是山里的水好,更有说老居士是修行人,心态好,身体自然就好。老居士便停下手里的活,说,喝茶吧?说着,把手在围裙上抹抹,就打开一只铁鼓,攥出一小撮茶叶,按人头给我们泡了茶。接着,又从玻璃瓶中拣出一小碟姜片,让我们佐茶。姜是新鲜的,并没有用盐腌过,只是用糖醋稍稍地泡过,吃起来一点都不辣,反而有一种新鲜的生姜气味,脆脆的。就着这山里的茶水,用牙签戳着姜片吃,刚才的烦躁之气顿时都没了。
于是知道,这里原先说要建造水库,大部分人都搬到政府的移民建镇点去了。后来又说水库不建了(看看,就这么折腾人),搬到山外的人不愿再搬回来,但这座小庙却留了下来。只是,小庙里的香火便稀了,但老居士说,我们都是带着退休金过来修行的,再说了,菜地里的菜怎么都吃不了,一年打下的菜籽,油也不用买的,顶多就是买点米吧,也就用不了多少钱。
“修行人,怎么都好。”老居士说着,脸上是那种淡淡的笑。
这庙里应该还有他人吧,那么,其他人呢?但我们没有问,或许,就在那“云深不知处”吧。我们喝着茶,吃着姜片,似乎一点也不急着要赶的路程。问起我们要去的地方,老居士说,路并没有走错,只是这一截路被原来运矾矿石的车压得不成样子了,所以才十分难走,再走一截就到大路了。原来如此。
我们要走了,有人赞屋角的南瓜真大,老居士便说,你们要喜欢,就搬几个走吧,粉得很呢,要是留到冬至吃,就甜了。说着,就去搬那些南瓜。我们要留下茶水钱和南瓜钱,老居士说,骂人呢,南瓜是自家种的,茶叶也是山上采的,都不花钱的。
车重新发动起来,果然,路很快就平坦了。我们继续往我们的目的地而去,司机打开VCD,音乐像一股清泉在车内流淌开来。
真的,怎么都好,关键是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