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追思,永远的怀念(皖老往生十周年纪念册卷首语)
(2012-03-20 11:22:35)
标签:
杂谈 |
十年前的 5月19日(农历四月初八)清晨,我们的恩师、原安庆市佛教协会会长、安庆迎江寺方丈皖峰老和尚在睡梦中安然示寂,去了他毕生追寻的西方圣境,而留给我们的,是对恩师的无穷的思念。
恩师去了很远的地方,但我们却总是觉得恩师就在我们身边。他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们,他鼓舞着我们的信心,他激励着我们进步,他让我们在复杂而险峻的生活道路上永远都不会迷失方向。恩师是我们的一根精神标杆,时时度量着我们人生的尺度,就像沈从文先生所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恩师生而苦难,幼儿丧父,小小年纪,即饱尝人世的艰辛与险恶,21岁时,悟得人生无常,遂于三祖寺礼妙慧上人披剃出家,从此成为人天僧宝。恩师常说,正是21岁时的一次壮举,让他认识了佛教,是佛陀的智慧点亮他心中一盏待燃的明灯,从此,正如他在庄严的戒坛上所发誓的那样,这位年轻的佛子为佛灯的长明,为佛法的振兴而尽形寿而努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恩师的一生,是献身佛法的一生,是为佛教事业忘我牺牲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坚韧和智慧在佛法衰微的时代振兴起一座座道场,他以自己的大悲行愿,让生活在迷茫中的信众有了人生的方向。无论是他年轻时卓锡三祖古寺,还是晚年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安庆迎江寺并登上方丈法座,恩师无不将寺院的振兴及众生的解脱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所在,也是恩师生前写得最多的条幅。每当有信众前来问法时,恩师则将这一条幅书赠信众。这短短的法偈,是恩师发自内心的行愿,也是他对信众们最恳切的嘱咐。
这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时代,在各种社会大潮的冲击下,有多少人开始迷失,开始丧失自我,陷入困惑的人们不免发问: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该怎样地活着才叫幸福?面对如此现象,恩师生前曾不止一次地叹息说:“人如此贪着,如何是了啊!”
恩师是人中之杰,对于寺庙管理,他敢于大刀阔斧,敢于与恶势力硬碰硬地斗争。恩师是慈悲的,哪怕在电视上看到苦难的画面,也会留下辛酸的泪水。恩师是吝啬的,他可以为半个馒头,为两角找零的钱而与身边的人斤斤计较,但恩师又是大度的,但凡有人遇到困难找上门来,恩师会悉数解囊,虽然有时难免上当,甚至被骗,但恩师从不后悔。
幸遇恩师,是我们此生的福报;恩师光照日月的精神,是恩师留给我们的无尽的财富。
值此恩师往生十周年之际,编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纪念册,是为弘扬恩师的高尚品德,也为寄托我们对恩师的缅怀之情。
恩师慈悲,乘愿再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