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悦洲:一段苍凉的背后

(2009-10-18 06:33:01)
标签:

和悦洲

石板路

故居

走遍中国

分类: 散文随笔

    几天前就有铜陵友人用短信告诉我,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将于某日晚播放铜陵和悦洲的内容。我记住了,但到了时候,却忘记了。17日晚,我接到两则短信,一则是商业信息,并祝我生日快乐(这一天并不是我的生日),一则是我的学生鲁生发来的,告诉我央视四套正在播放的内容。

    和悦洲,在一个个熟悉面孔的叙述中向我走来。我于是再一次看到那一处处已成废墟的房屋,看到那苍凉背后所发生的一幕幕令人感叹的故事和一个个熟悉的故人。

    最近的一次去和悦洲,是去年冬季。和悦洲人郭希之带着他的助手拿着小型摄像机正在拍他的电视节目。郭希之在这条街道上长大,后来去了深圳,从事电视节目制作。几年前,他表现和悦洲的纪录片《渡口》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后获得大奖,可惜我没有机会看到这个节目。现在,郭希之再次回到这条已成废墟的街道上,他希望能用十年时间拍一部关于和悦洲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郭希之是坚韧的,和悦洲也的确值得一个人用很长的时间去注视它,去解析它的历史和现在。

    张国平也是一位电视节目制作人,他曾经两次陪我回到故乡。国平的家是在清字巷附近的一处街道上,每次走过他家门前,他都要点上两支最好的香烟,一支放在生满苔藓的台阶上,那是他孝敬他老父亲的,一支他自己抽。于是,我们也总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看这一对父子在袅袅的香烟里阴阳相隔,默默地诉说着别后的话题。

    像张国平一样,钱和生同样是一个孝子。几年前,已至花甲的钱和生突然回到和悦洲,不顾家人的反对,决计修复几近倒塌的故居。他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得到母亲在一天夜里托给他的梦。现在,钱和生将故居修复得跟从前一模一样,连屋顶上的亮瓦也仿照当年被安放在同一位置。他在屋里摆放了母亲当年用过的器物,并供上所有故去长亲的遗像,每当清明或是冬至,钱和生会回到故居,和母亲共度一段默默的时光。钱和生还特地为他所有儿女都配上一把故居的钥匙,钱和生说,他希望他所有的儿女都不要忘记故居,不要忘记祖辈们曾经的生活。

    汪更生是我小学的算术老师,我不见他有四十多年了,但他刚一出现在画面上,我立即就认出了他。汪老师大我们十岁左右,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穿着雪白的衬衫,配上一条丝绸长裤,显得清爽而干净。汪老师也是这条街道上的人。他的祖父曾在这条街道上创下很大的家业,但后来却全都败在他父亲的手里。为了生计,他父亲不得不在这条街道上开了一家蛋糕坊。汪老师打着一把雨伞站在他的故居前,透过稀疏的雨帘,洞开的屋内杂树生花,瓦砾遍地,年轻的汪老师已鬓边染霜,却依然不失他年轻时的风度翩翩。

    六十年前的某一天,我降生在关门口的一栋两层楼的屋子里。那时候,父亲在这里刚刚置起一份不大的家业,我出生时,家里正是辉煌的时候,但时间不久,大军渡江,全国解放,父亲也并入一家建筑合作社,每天往返于鹊江之上,我们的家也从热闹的关门口移居到冷清的二道街上。

    和悦洲是我一睁开眼就看到的世界,我在和悦洲度过了大半个童年时光。童年的欢乐并不因为家庭的遭际而蒙上阴影,夏天石板路上噼噼叭叭木踏子的声音,废墙脚下跳跃的蟋蟀,说书的瞎子那苍凉沉郁的鼓点以及胡家大屋的自鸣钟夜里巨大的轰鸣声,是我六十年人生中最值得回味,最让我感觉生命欢欣的内容。这些年来,每次路过大通,我总要坐着渡船,去和悦洲的街道上看看。江水如旧,沙滩如旧,但生命中的无常却让那条古街道满目疮痍。逝去的总要逝去,包括我们自己。生命有苦也有甜,那逝去的生命中,总有许多值得我们流连,值得我们珍惜和为之欣慰的内容。就像钱和生的故居,就像张国平敬献在故居台阶上的香烟。我相信,蛋糕的浓香也一定飘拂在汪更生晚年的记忆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