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爱捉余秋雨身上的虱子
(2009-06-18 08:00:59)
标签:
余秋雨捐款门杂谈 |
分类: 杂谈 |
近段日子,媒体围绕余秋雨为地震灾区捐款二十万是否属实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对余秋雨的围追堵截也一波接一波。余秋雨或佯而不答,或偶有反击,浅尝辄止。关于那笔捐款,我是这样理解的:余秋雨原准备捐二十万建一座学校的,但后来有人告诉他,二十万根本无法建一座学校,余秋雨遂准备等秋后震区一些学校建起后将二十万作为图书馆项目捐出,其中包括图书、图书馆用电脑和书架等。我以为,余秋雨及余秋雨的助手们回答得够清楚了。根据这样的回答,可理解为余秋雨捐了,也可理解为没捐。承诺了,就应该算是捐了(余秋雨再不讲信用,也不会去拿灾区人民当赌注,以他目前的名声,也无须拿此作赌注)。因实际情况有变,只有等秋后再行兑现,说他此前还没有捐似乎也可成立。倒余派原可以等到秋后再去跟余秋雨算帐的,但他们一定要在秋季到来之前将此事闹到道德法庭。倒余派们或许知道,余秋雨捐图书馆项目是真的,如果等到秋后再去倒余,就没有实在意义了,所以必得打一个时间差,在这之前形成舆论,造成对余秋雨的舆论围攻。
余秋雨是公众人物,近年来关于他的舆论总是不断,先是与《北京文学》肖夏林打起名誉官司,虽然法庭判肖夏林侵害余秋雨名誉一事不能成立,但至少证明肖夏林原文中对余秋雨的指责并非事实。前几年有人很费了一些工夫,在余秋雨的书中找出一堆语法或常识上的错误,但我想,即使那些错误部分是真的,又岂能由此而否定余秋雨包括《文化苦旅》在内的作品当代文学中的文学地位?任何一位著名作家的著作,拿着放大镜去仔细查找,只怕没有一本书上找不出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毫不掩饰自己对余秋雨大部作品的喜爱,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到《风雨天一阁》。试问当今作家,有哪一位的著作能像余秋雨的书那样被这样年年热销?有哪一位作家能像余秋雨一样被不管是懂文学还是不懂文学人的普遍热爱?即使在妓女的手袋中发现一本《文化苦旅》又怎么样,有谁能规定做妓女的就一定不能读文学吗?而在每届青歌大赛上,我认为余秋雨的点评是与一些优秀青年歌手的歌唱同具魅力。
我不知道余秋雨到底做了些什么,竟然让一些人对他如此死揪硬缠,非要从他的身上找出一堆虱子来不可。我们在拼命寻找余秋雨身上虱子的同时,是否也该扒开自己的内衣看看,既生而为人,谁能说自己的身上就没有一颗虱子?
对于余秋雨来说,既然不幸而成为公众人物,名声够有了,须明白该收敛时且收敛,何必还要逢着什么都上,以至要必得“含泪”挑战大众的神经。另外,老余自己既然不爱上网,又并不经营自己的博客,那就应该找一个更妥当的人去管理自己的博客,免得在博客上露出语法或常识上的错误(如“当今小偷最喜欢看得,是时装杂志。”之类初一新生的句子),让不知究里的读者误以为老余不过如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