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散记 |
莲花山是石台县仙寓山镇境内的一座山,海拔高度在一千米以上。
5月7日,我们在占大吃过午饭,便在附近租了一辆面包车,开始往山上而去。车开出不久,向导老王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峰说,那就是莲花山了,你看像不像莲花?顺着老王手指的方向,任我如何想象,也无法将那座山峰与莲花等同起来。但我知道,山是无形的,更是写意的,任何一座伟岸的山,都会因人的意识而幻化出各种有形的美来,正如佛教所说:一切唯心造。莲花是圣洁的,人们将这座山以莲花命名,正表达了他们对美好和圣洁的崇尚。上午在石台县城,朋友为我介绍的两位向导同时在一个地点与我会合,一是去计划中的源头李村,一是莲花山。我几乎未加斟酌,就选择了后者。路上老王说,你的选择是对的,你明天可以从莲花山下来后再去源头李,这样在行程中并不耽搁。
山路陡峭,路面被水流冲击得凹凸不平,面包车突跳着,拐过一座座山崖,远处有飞流的泉瀑稍纵即逝。我不敢探头窗外,只紧紧地抓住头顶上的把手。老王问我怕不怕,我当然说不怕。但不怕是假的,愉快却是真的。人一愉快,其他念头也就退居其次了。老王比我大二三岁,做过二十年村支书,二十年前卸下担子,现在,他一门心思要搞旅游开发,这也是他希望我来的目的。一路上,他不断用他的顺口溜向我描绘山居的好处:“手捧苞谷米,脚踏泥炭火,除了皇帝就是我。”老王甚至像诗人一样地咏诵着:“一山的青绿黄紫/画眉在为你歌唱/向你拥抱的兰花/茶棵里的猴子也在向你微笑……”我相信老王的歌唱是打心田里流出来的,大山阻隔了外界的所谓文明,也阻隔了外界的浮躁,人因此而保住了心性里原本的纯净。纯净的心总是充满的,也是广大的。
下午四时,车停在一座岩下小村。走出面包车,忽然感觉头顶的天空如此开阔,而远处山下的世界竟显得那样狭小。老王带着我在岩前岩后走着,向我一处处介绍着古树、岩洞和山神庙。我并不是旅游方面的专家,我只认同于自己的爱好,我知道,我的爱好往往并不适合旅游者,而旅游者认同的地方,或许并不被我所取。老王又指着远处被云雾笼罩着的一座山峰说,那就是牯牛降,要是天晴,会看到顶峰。
四周是连片的竹林,那些竹子不少被年初的大雪压倒,但即便断裂,竹叶却依然婆裟,更有一根根新竹冲天而立,让人感觉生命的顽强与矗直。对于我来说,该是开年以来最愉快,最放松的一天。年初遇到一系列烦恼,而且一病再病,虽然都不是什么大病,但却让人无端地生起对有形生命的嗟叹。今天终于走出来了,走出了心的阴翳,溶进这大千世界的横无际涯,心境能不随之开阔?
就像当今中国的其他乡村一样,村子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轻人体会不到山的好处,也不会有老王这一辈人对山的依恋。他们走出大山,就再也不想回来,只留下他们年迈的父母看守着这座祖上的村子,过着千年不变的日月。老王的母亲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好奇地向我打着招呼。这位九十三岁的老人硬朗得就像一截老树桩,但她在去年的一次上山采茶时,却不幸摔折了腿骨,于是,她只能拄着双拐在门前摸索。看着村子里采茶的妇女一批批从门前经过,老人问我,我的腿不晓得还能不能好?老人急着山上的茶叶,急着地里的洋芋,那是她生活来源的一部分,她说:“我的儿们不容易,我只要还能动,就不要他们养我。”我想起我同样年龄的母亲,母亲的硬朗同样得自于她年轻时的劳动,即便是现在,母亲仍然自理着自己的生活,母亲没有茶叶可采,但母亲精心养育着她的十几盆鲜花,就像当年精心养育着我们。天下的父母,全都是一样的勤朴,全都是一样的善良。
家家的门口晾洒着刚采摘的茶叶,空气中飘荡着新鲜的茶香。山是绿的,村子是绿的,家家的门前都是绿的,人就浸润在这一片绿里。我的心里,也是绿汪汪的,透着满满的鲜活。临近傍晚,老王的妻子背着大包的茶叶从山上回来,夫妇俩忙碌起来。烘茶机轰隆着,这是一年中最后的茶季,家家都在忙碌着,唯有我一个闲人。顺着一股酒香,我走进一户人家。堂屋里,桌上一碗腊肉,三两样小菜,一个老爹在自斟自酌。老人不问我的来路,也不问我的出处,却举杯邀我同饮。我谢绝了,顺便在老人的对面坐下来。老人咪了口酒说:“爬了一天山,喝口酒驱除寒气。”我问老爹多大年纪竟然还在爬山,老爹让我猜,我又哪里猜得出,老爹的儿媳说,八十七了。我问老爹能喝多少酒,老爹又让我猜,不等我回答,老爹的儿媳又说:“他号称三个半斤。半斤酒,半斤肉,半斤饭。”老爹往口里送了块腊肉,说,年纪不饶人了,我年轻时,一斤酒不在话下,再讲,哪能由着我喝呢?“钱不好搞啊!”老爹说。
直到八时许,我与老王夫妇才吃上晚饭。就着老王家的腊肉和油焖春笋,就不免多喝了两杯,在揉茶机单调的轰鸣声中,人渐渐困倦了。一觉醒来,老王的妻子已经上山了。堂屋里,老王将一筐筐茶叶倒进一只硕大的布袋里,准备请人销往山下。我不知老王昨夜是几时睡下的,但我从老王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倦意,他忙碌着,脸上流着丝丝汗粒。我知道,这一刻老王的心里是快乐的,也是充实的,这一袋新茶是老王的烟钱,也是老王夫妇一年四季的油盐酱醋,或许,这种快乐是并不具体的,唯有老王脸上的汗粒却是真实的,我仿佛能从那每一粒汗粒的亮光里,看到老王这样的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