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一集电视专题片《黄梅戏》之:大地飘香(节选)

(2008-04-20 09:46:15)
标签:

文化

(街头露天大幅电视、百货大楼里电视机专柜)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世界每天都在改变着我们,我们也在改变着世界,忽然在某一天,就像一个幽灵,电视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了千家万户。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在今天或是今后一段漫长的时间内,电视都将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无怪乎有人说,电视几乎就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宗教,它以一种执着而所向披靡的坚韧,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某个家庭)

在城市,在乡村,每当夜幕降临,人们总会习惯地坐到电视机前,不管是总统还是平民,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只要他们愿意,都能够从一方荧屏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世界。

(某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对于众多艺术家们来说,电视的好处就在于他们能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接近社会,接近普通百姓,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到艺术家们在美轮美奂的场景中所演绎的曼妙艺术。

(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片断》)

1981年,黄梅戏迷们第一次从电视中而不是在舞台上看到黄梅戏电视剧《双莲寺》,但这只是一种开端,不久,又一部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被安徽的电视人搬上了荧屏。对于当时的黄梅戏迷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又一个节日,每天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一个美丽清纯的少女在实景状态下演绎悲欢离合该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光。

19878月,美国苹果电视台播放了一档总长约719分钟的中国戏曲节目,这就是由安徽电视台拍摄的三台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七仙女与董永》以及《女驸马》。来自古老中国的故事同样吸引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观众,他们以极愉悦的心情谈论着“来自中国的乡村音乐”,来自故乡的黄梅戏更成了治愈那些华人华侨离离乡愁的最好药方。

……

(导演吴文忠:当时在实景状态下拍摄黄梅戏电视剧的契机及感受)

如果说用现代传媒的语汇把黄梅戏从舞台搬上荧屏是电视时代的积极推进,而把传统的黄梅戏推向更多的当代观众,更需要黄梅戏人有着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勇气和胆略。

(越剧《西厢记》片断、昆曲《西厢记》片断)

这是一个在中国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这美丽的爱情经元代戏剧作家王实甫之手而成中国戏剧史上最宏大的戏剧经典。多少年来,一台《西厢》经一代一代戏剧家们的舞台演绎,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也成为无数中国人为之咏叹的爱情传奇。

(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片断)

这是一部真正的中国乡村音乐,一部能让人赏心悦目的爱情故事。同是被无数中国人熟悉的故事,同是花前月下的浪漫叙述,胡连翠导演的五集黄梅音乐电视剧《西厢记》却带给八十年代末的中国观众不一样的艺术享受。

(合肥,胡连翠的家)

(采访胡连翠,胡连翠:1985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奚秀兰演唱的黄梅戏《天女散花》深深地打动了我,黄梅戏音乐那么美,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要拍黄梅艺术音乐电视剧的想法……)

那正是黄梅戏历史上继严凤英、王少舫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马兰等五朵金花的出现,让严凤英之后的黄梅戏再现昔日辉煌,在“二度黄梅”的欢呼声中,胡连翠更加坚定了要把黄梅戏拍成音乐剧的信念。

(专家访谈,王冠亚:胡连翠拍摄的《西厢记》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尤其是“长亭别”这曲戏……)

有人说,胡连翠让黄梅戏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让这种植根于民间的戏剧艺术更加普及,更加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习惯的人,黄梅戏更好看,更好听了;有人则发出质疑:用普通话道白的黄梅戏还姓黄吗?而胡连翠却认为,在戏曲遭受冷落的低谷时代,黄梅戏唯有按照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进行创新,才会拥有更多的观众,才会拥有光明的前景。

(胡连翠:黄梅戏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没有那么多程式,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从黄梅戏诞生的那天起,黄梅戏就是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当中,有人说严凤英、王少舫的黄梅戏是传统,其实当时严凤英、王少舫的黄梅戏也是经过他们多种改造以后才形成我们熟悉的黄梅戏的。我拍的黄梅戏不仅是给安庆人看的,也不仅是给安徽人看的,我要把黄梅戏的美好送给全中国的人,送给全世界的人……)

……

(专家访谈:黄梅戏在多元化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及黄梅戏人的思考)

当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当代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魔方,当人们被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折腾得无所适从进尔无暇顾及时,从乡野里走出的黄梅戏是否还能保持它特有的魅力?

(省黄梅戏剧院《雷雨》演出片断)

上世纪二十年代,曹禺先生的名著《雷雨》问世,《雷雨》让西方人创造的话剧从此有了中国的名片。七十多年来,《雷雨》在中国不同的剧种中久演不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戏剧的一个奇迹。

我们从黄梅戏舞台上看到又一个《雷雨》,看到一个发生在徽州深宅大院里的浪漫而悲情的故事。

……

(北京大学,北大礼堂)

北京大学,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最高学府,自从它成立以来,就一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最敏感的所在。这里集中了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精英学子,他们将肩负使命,成为未来中国的先锋。200510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带着他们的新编黄梅戏《雷雨》走进了北京大学的礼堂。

(大学生谈黄梅戏《雷雨》)

……

黄梅戏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属于安徽,它应该属于更多的地域,属于更多的人类。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名录,安徽安庆和湖北黄梅县同获殊荣。

(高界高速公路、湖北黄梅县,一处乡村黄梅戏演出的盛况)

从皖西南边陲县城宿松出发,沿高界高速行不过半小时,便到达湖北东南部鄂皖赣交界之处黄梅县。站在这里向县北方向眺望,那在烟云中飘渺若现的,即是黄梅县的旅游胜地东山头,那是中国禅宗的一处重要发祥地,也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得法处。但我们来到这里,并非要去感受佛教的烟火,而是来看一场黄梅戏演出。

演出是原汁原味的,就如同我们在黄梅戏故乡安庆所看到的一样。

(杨俊张辉《天仙配》演出片断)

杨俊,这位来自于安徽当涂县的姑娘,她扮相俏丽,嗓音清亮,曾与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等人被称为黄梅戏舞台上的五朵金花。1989年,杨俊和她的同学张辉毅然离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双双来到湖北黄冈,开始组建湖北省黄梅戏剧团。

这是黄梅戏历史上一段奇特的因缘,二十年过去,两位安徽的艺术家把黄梅戏带到湖北,并在那里开出一朵朵绚丽的黄梅之花。

(专家访谈,余笑予,著名戏剧导演:黄梅戏有今天的繁荣,这是所有黄梅戏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余笑予题字“好兄弟不分你我”)

(专家访谈:黄梅戏的音乐语汇与当下的多元化社会的契合,黄梅戏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

(专家访谈:黄梅戏在当代社会的命运及前途……)

生活中人们需要艺术,需要艺术来滋润我们疲惫的神经。美,是人类共有的享受,在花雨飘香的大地上,一代一代黄梅戏人在努力着,一步一个脚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