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学写小说时,曾经很得意地将一个刚刚草就的小说读给我的一位同学听。没想刚读到开头,同学就说,我知道会是怎样的结局了。我惊愕、尴尬而沮丧,我的小说刚刚开头,就让读者了知结尾了,这样的小说,还有继续写下去的必要吗?我终于知道,小说是需要悬念的,悬念,将会给读者制造“骗局”,制造迷宫,迫使读者被你所“骗”,并沿着你设置的迷宫,心甘情愿地一步一步走到最终。
时至今日,我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仍困惑而陌生。但我知道,不仅仅是侦探小说,即使是在一般的生活小说中,悬念仍然是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
王祥夫中篇小说《西风破》(载小说月报2007年8期),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让你猜想,让你迫切地要了知真相,于是,我也正是被王祥夫牵着鼻子,完成了一次愉快而感人的《西风破》的阅读之旅。
《西风破》写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老掉牙的题材。然而却并非是大团圆的结局。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被一股人性的力量深深打动。
一个单亲家庭,母亲与儿子。儿子上大一了,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清洁工。一个并不完整的家庭,穷因,却也不缺乏温情。临到过年时,儿子突然向妈妈提出:“妈,你找个伴吧。”也许是漫不经心,也许是另有意蕴。意想不到的是,母亲却回答说:“妈这就给你带来。今天就给你带来。”这一次,表现惊讶的却是儿子了。儿子五岁失去父亲,父亲在儿子的心里是一个虚妄的影子,至今十六年了。儿子的惊讶进一步演变成警惕。他希望母亲有一个伴儿,但一旦母亲真的往家里带一个人来,儿子心理上并不一定接受这个陌生的男人。矛盾展开了,母子间的冲突骤然而起。我们期盼着一个丧偶女人的再婚,也希望这个在苦难中成长的儿子能接纳另一个陌生男人的到来。当然,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即将有另一个男人插足的家庭将会爆发怎样的冲突。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母亲要带回家的那个人,正是儿子的亲生父亲。十六年前,因为一件过失伤害,父亲被捕入狱,今天,父亲终于刑满释放了,但母亲却隐瞒了这个真实,当然是另有隐衷。在监狱门口,母亲空等了一场,出狱的父亲奇怪地失踪了。他去了哪里,他为什么不肯回家?他还爱自己的妻子吗,他难道不想与十六年前的儿子见面吗?女人费尽周折,找到离别十六年的丈夫,父亲与母亲有了一次亲密相聚,但父亲却死也不肯去见儿子,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不愿让儿子知道自己有一个曾经是杀人犯的父亲。父亲执拗地认为,这将会给原本平静的家庭带来不测,会给儿子的心理带来伤害。
读《西风破》,不能不感受到一股悲情的力量,而这个家庭所有的悲剧,都由于爱而产生。十六年前为保护幼子,父亲过失杀人,十六年后,同样是为了爱,父母亲同时向儿子隐瞒十六年前的事实。围绕着爱,小说在悲剧的气氛里一环一环向前发展,作家向我们铺陈了一条条通往阅读之门的道路,但作家又一次次狡猾地从那条路上溜掉,从而引读者重新寻找,引读者切切期盼。
直到小说结束,当身患绝症的父亲在朋友老池的安排下,以继父的名义见到儿子的一刹那,“老周”也即父亲再也不顾内心的禁忌,“眼泪汹涌而至,一下子猛地流出来,再也止不住。”老周的哭声是突然爆发的,“是爆发,只能说是爆发。他无法管住自己,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没有人向儿子介绍这就是你父亲,你亲生的父亲,但是,“小围盯着老周,两眼一动不动地盯着老周,像是中了魔,眼泪是不知不觉开始从小围的眼里流了下来,像是做了一个什么梦,他突然醒来了。”血缘,使父子之间中断了十六年的情感之线刹那间接续,两滴血像两条小鱼儿,慢慢地游动着,终于合而为一。至此,作家也终于向读者洞开了他的迷宫之门,我们在为父子相认的同时,也不禁为这个家庭的命运流下感伤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