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经故事

(2007-02-22 10:00:20)

《佛经故事》前言

约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佛教学者们为了强化弘传效果,使更多的人能从佛教中汲取无尽的智慧,常常利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妙处横生的比喻来展示其深奥的教义。因此,这些故事形象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故事委婉迭宕,极富表现力。

释迦牟尼说法一生,其宗旨不离“熄灭贪嗔痴,增长菩提智”。佛教认为,痴,是一个人成佛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只有从生活的实践中去认识和分析事物的的表象,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佛经故事极富哲理,无论什么年龄或什么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许多教益。如《愚人食盐》中,愚人到主人家吃饭,汤中因为少盐而显得无味。后来,主人在汤中加了少许盐,汤的味道果然大不一样。愚人不明白任何事情都必须恰到好处这样一个道理,认为盐原来是这样一种有味道的食品,于是便向主人要了一把盐,趁着主人不注意,愚人将盐直接地送入嘴里,结果闹出一通笑话。

佛经的学者们不少都是讲故事的专家,有些故事妙趣横生,如《孩子与乌龟》,孩子捉到一只乌龟,却被它坚硬的外壳弄得不知所以。于是孩子便问乌龟,你最怕什么,乌龟为了脱生,便骗孩子说,我最怕水。于是,孩子便把乌龟扔进了水里。正当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得意之时,乌龟却浮出了水面。孩子说,你为什么骗人,乌龟说,我不骗你,我怎么能脱生。孩子的天真与乌龟的足智多谋让人忍俊不禁。又如《猕猴与虬龙》,虬龙为了满足妻子想吃猴心的愿望,千方百计将猕猴骗到了海中。当猕猴得知虬龙要杀它取心时,先是悲哀,终又急中生智,猕猴骗虬龙说:“你为什么不早点说呢,你看,我把心放在陆地上的那棵大树上了。”虬龙只好把猕猴送到陆地,让它去取那颗妻子贪图的心。猕猴也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智慧逃脱了被捕杀的命运。

佛经中的故事不少是为了配合佛经教义中的道德教育而展开,其目的是让人们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如《善求与恶求》中,一对同胞兄弟一同入海寻宝。弟弟为了侵吞哥哥的摩尼宝珠,不惜残忍地将竹箭刺入哥哥的眼睛,并把哥哥推下大海。哥哥被渔人救上岸后,便以卖唱为生。最后,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亲人的身旁。一场争夺珍宝的阴谋终于真相大白。弟弟受到了惩罚,哥哥受到了赞扬。

佛经并不反对美好的爱情,其中不乏对美好爱情的赞颂。如《丑王子与月光公主》,一个外丑内俊的王子爱上了美貌的月光公主,然而,月光公主却因为他的丑陋而多次加以拒绝。但对爱情执着的丑王子并不因此而失去信心,为了爱情,他放弃王子的地位,来到公主所在的国家,甘愿做最低等的工作,借此创造机会向公主表白。最后,月光公主终于从一系列传奇而又多变的事件中看出丑王子虽外表丑陋,但却有着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内心,于是,丑王子终于赢得了月光公主的芳心。

《佛经故事》一书分别从六部佛教经典中汲取一百多个佛教故事,作者在摘取这些故事的同时注意加以整理,如在不违背佛教原理的前提下,对其中的故事摒除原文中明显的说教和迷信内容,对个别细节进行文学加工,使其更富有文学价值和阅读效果。作者认为,这种改编是必要的,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我们总是抱怨当今的孩子没有书读,而《佛教故事》中的很多故事,对于今天的孩子在智力发育和道德教育上,都有着很好的辅助效果。因此,作者敢不揣冒昧地说,写完这本十五万字的《佛经故事》,作者也为当今的少年儿童奉献出一本很好的读物。按照佛教的说法,应该也算得上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作者

                               2007年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