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长道短话用人

(2009-10-27 21:01:08)
标签:

短处

长处

其宜

领导者

孙悟空

美国

wzy307

用人

吴治英

杂谈

分类: 说东道西

 

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善于用人的企业,总能找到适合于本公司的人才,并且使他们人尽其才,为已所用。有了人才与人心的基础,公司自然会蒸蒸日上,而公司的事业也能大展鸿图,扬帆远航。而不善用人的企业,公司人心涣散,一盘散沙。可见,正确的用人之道是创办企业、经营企业中的关键一着棋。从这个意义上讲,办企业就是“办人”。

而在如何用人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观点是“扬长避短”,就是用一个人要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味“避短”并不可能,必须在“扬长”的同时更要注意“用短”和“容短”,唯其如此,才能使每一个人倾其所能,服务事业。未来集团思想文化中提出的“扬长用短”的用人机制,正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完善。

“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

用人重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每一个行业在用人上,都是把“扬长避短”作为用人的一个基本原则,从而使所用之人的长处得到发扬、发展,短处得到遏制、克服。同时,扬长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避短也是为了明确自己的短处,从而以己之长、克彼之短,以彼之长、改己之短,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所以,作为个人来讲,不论是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扬长避短。

现代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占领人力资源这一制高点。善于用人的领导者,总是针对人的特长领域,来安排适宜的工作,分派适合的任务,以发挥人的特长优势。如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从浙东得到“四贤”,他根据四位才子各自术业的专攻,予以不同使用。刘基善谋,让他留在身边,参与军国大事;宋濂长于写文章,便叫他搞文化;叶琛和章溢有政治才干,便派他俩去治民抚镇。“战争之神”拿破仑也很注意按人的特长用人,他所组成的政府,立法、财政、内政大臣都是由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担任。

同时,人的长处具有用进废退的性质,长处越是用它,它越能发展,越能增进它的优势,其自身的短处也会被逐渐克服掉。相反,如果弃而不用,就得不到增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退化萎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是这个道理。每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在使用中开发人的长处,培植人的长处,促进人的长处健康发展。发现和看到人的长处而不使用,不仅是最大的人才浪费,而且也是对人才的一种可怕的压抑。所以,在用人中,必须善于开发、挖掘和培养员工的长处,促进人的长处发展,注重通过使用,在实践中培植人的长处,养育人的长处,开发人的长处,使之更好地开展工作。

“扬长用短”是对客观现实的正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不可能十全十美。“扬长避短”与“扬长用短”仅一字之差,扬长没有变化,是统一的,而关键在于一个是“避”,另一个是“用”。“扬长用短”的新意就在于这个“用”字上。如果运用适当,就可以使人发挥超人的能力;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埋没人才,能力就难以发挥出来。

在这里,“用”的价值主要在于:首先,短是人人都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人无完人,有长必有短,用短是对现实的一种正视,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视,是直面,是唯物的态度。其次,用短的过程,也是一种补短、抑短的过程,是为了通过扬长而弥补短处,防止短处更短。再次,用“短”的高明之处在于直视短处,敢于用短。当然,这里的“用短”,不是拿所用之人的短处当优点,而是要对他们的短处多点容忍,多点理解。须知,唯有政治上多一些关心,生活上多一些照顾,工作上多一些支持,对其短处多一些包涵,方能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如果不能用人所短,非但不能扬其所“长”,反而造成一方面缺人才,另一方面又留不住人才的局面。到头来,“扬长避短”也变成了一句空话。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晏子春秋·内篇》)。在美国的一些工厂,作业员以女工为多,而且大部分是年龄较大的妇人,约在四五十岁左右,手指已不太灵活,不象日本一些工厂的作业员大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小女孩。而美国工厂员工的效率却相当高。究其原因,乃是美国的管理职业的人员(领班)把计划做得非常完善。这种计划几乎是连盲人都可顺利地工作,不需要任何思考。设备方面也一再为工作方便而改善,因此,从事工作的这些大龄妇人,尽管手脚不太方便,但由于年龄相对较大,责任性都很强,不像日本一些公司的作业人员,虽然年轻,但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一个员工能够安心本职工作,持续不懈地提高工作效率,产生出高绩效就是人才。这里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通过有效的管理将其协调和整合起来。同时,人才也不是稳定的,一个员工在某一岗位上可能很平庸,但在另一岗位上可能非常优秀;一个员工在本企业可能默默无闻,而跳槽到另一个企业可能风光无限。

大家在评定唐僧的三个徒弟“谁是德才兼备的人”时,对沙僧,会一致认为“是”,但对孙悟空,会因为他敢大闹天宫,冒犯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而认为“不是”,从而不用,或不敢用。但重用孙悟空所起作用之大,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看重人才的价值创造能力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还必须看到人才对于企业管理的反作用力。人才是双刃剑,使用好了,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使用不好,反而会破坏企业的管理体系,成为企业的心腹之患。纵观那些辉煌一时的中国企业,其失败往往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对人才的有效的管理体系;而那些优秀的国内外企业,其员工从个体来看,不见得如何优秀,而企业之所以卓越,在于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以,发现人才重要,引进人才重要,留住人才更重要。员工的缺点,只要不妨害他们所担负的工作,就予以宽容。对于他们身上的“弱点”,要采取进一步地看、变换角度看,要正视长处,绝不能“斜视”或“弱视”短处。要因人而用,不要唯用责人,更不要削足适履,人为地强求人家改变或放弃自己的长处,勉强地适应工作。必须跳出传统选人用人观念的束缚,由重经验、管理、事务型,转到重知识、智能、潜能上来。只要牢固确立起了这样的人才观,自然就会使各种人才各就其位,为他们搭起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

“长”与“短”是可以转移的

人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才德才标准的要求不尽相同。清人申居郧说过这样的话:“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着;用非其宜,则才晦。”但人的特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发展,最终结果往往是新领域的长处超过旧领域的长处。如新闻记者休斯发明电炉,兽医邓洛普发明轮船,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等。还如鲁迅和郭沫若开始都是学医的,后来却成了大文豪。这些长处转移的人,开始并不是他们的长处,而是他们的短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思想因素的变化,他们的短处逐步演变成了长处。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当发现人的特长转移之后,就要及时调整对人的使用,尽可能地把他们安排到适合发挥新长处的工作领域,并为其“补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达到“天生其人必有其才,天生其才必有其用”和人无全才、扬长用短、人人成才的目的。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假若塔尖是奇才,那么人才金字塔的稳定性在于基础的坚实与宽广。诸葛亮的用兵如神,离不开关、张、赵、马、黄等一批英勇善战的大将的辅佐。所以,作为领导,要坚持知人善任,既要用其所长,更要用其所短。使人的才识和能力朝着用人目的所需要的方向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人,而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人才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一定要具备识才之眼、用才之心、护才之魄,做到了这一点,对人才就有了感情,就能从从心底里爱才,就不会被人才身上的“疵点”所障目,就会一分为二评价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求全责备的结果,往往不能知人善任,到头来,不但短处用不了,而且长处也难用。
综上所述,“扬长用短”的用人机制起码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一是要更新用人观念。在识人方面,领导者不要用“完人”的标准要求用人,对员工求全责备,防止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甚至错误的人被认为“不是德才兼备”而不被重用。在用人方面,领导者要敢于或者愿意使用那些有“短处”的人才,须知有缺点错误的能人,也会“浪子回头金不换”。所谓知人善任,立足点不在于抑制人的短处,而在于通过发挥他的长处来弥补他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能人登上“舞台”表演。而一个企业的“明星”越多,在企业这个大舞台的演出就会越精彩。二是要完善用人机制。为保证识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用人机制,包括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一方面,可以使人才可能有持续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人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始终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优秀企业,例如微软、GE、海尔,都有完善的用人机制,在识人、选人、用人方面大多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拓宽了选人、用人的空间,规范了选人用人的行为,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能。这是我们应当借鉴的。三是要改善用人环境。在一个企业,要想方设法让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得到充分尊重并满足,要想方设法把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要想方设法使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收到最佳的用人效果。使之在用人时,既要按照人才的长处变化而用,从而为人才长处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又要关注所用之人的短处,将短处用得其时,使短处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效果,尽可能形成“聋者左右使唤、哑者送递密信、跛者守放炮座、瞽者伏地听远”的人尽其才的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守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