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奥秘
(2009-02-19 13:29:37)
标签:
养生保健归经四因五行吴治英健康 |
分类: 健康养生 |
祖国传统养生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因素,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依据,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不治已病治未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先防,有病防变”。也就是说没病的时候就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已经得病则应及早治疗,阻断疾病的发展。由此可见平时养生保健的极度重要性。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有很多人往往致病因素已在体内潜伏、但在未发病的状态下很容易被忽视,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却不知身体犹如大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人们往往是在得到疾病的讯息后才开始补救,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若想体质好少生病,必须注重平时的保养保健。故善于养生的人,常先处理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体内的种种危险因素而“不治已病治未病。”
2、“天人相应”求协调。祖国医学以“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及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强调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人与自然都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不可分隔,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水润下为阴,而水面为阳、水底为阴),故有“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道理之说。古人认为,人与自然都因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其相乘、相侮,是宇宙万物的组合、生灭、循环、演变的方式与规律的本始,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的本始。因此,我们讲究养生保健,务必遵循五行规律,辩证有度,协调统一。
3、“四因制宜”相得益彰。中医养生十分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的“四因制宜”原则,强调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平衡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紊乱,如果有一个脏器受损,其他的脏器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人体整个平衡的失调。《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西南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所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随之而异。”所以,饮食调养方面要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做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4、“升、清、淡、平、温”各有侧重。健康是长寿的基础,而健康是指体内没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与因素存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分析,目前人群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者占5%~10%,一类是疾患者占15%~20%,而约70%~75%的人群是亚健康人群。这种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就是没有发病前时体内常有所隐患却无大碍的危险状态。而恰恰在这个时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最需要关注的时期,需要清理脾胃肠道,调节气血阴阳,补充营养不足,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而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所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长夏、秋、冬”,而对人体来说则对应于“肝、心、脾、肺、肾”。综合以上因素,中医提出应根据四季的物候特点进行科学的膳食营养调理,这就是“升、清、淡、平、温”的补益原则,就是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以维持人体与生态、自然的平衡,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通过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调节机体内脏器而达平衡。
5、“性味归经”各取所需。在膳食选择上,中医也是以阴阳平衡和辩证施膳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在食与药的一体营养观中,强调同属天然产物的中药和食物,某些性质特别是补益或调养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是相通的,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种食物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性、味区别,更归于不同的五脏六腑(归经),以达到不同的养生或治疗目的。我国医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把食物的“性”归为三大类,即寒凉类、平性类、温热类。以常见的300多种食物统计数字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就其作用而言,寒凉性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温热性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我们在平日的膳食搭配上应根据食物的性味和归经合理调配,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而辨证用膳,这是避免机体早衰、保证机体正气旺盛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