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纳贤如纳妾

(2006-12-05 07:32:14)
最近跟一个国内的一个快递公司的老板交流,感受颇深。
 
因为是朋友介绍的说,国内某大型物流公司总裁,所以在没见面之前就已经肃然起敬了。乍一会面,初初的感觉也完全跟预想一致。
 
但是,很快就令我陷入迷惑不解了:首先,总裁给了我一张他的名片,上面全部是英文,正反面都是。
 
我那善于快速思考的脑袋立刻开始转动起来,猜测,这可能是一家国际化的公司,连老板的名字都拼为COO ***,我一贯的习惯是遇到不懂的马上请教育,我问,您贵姓?
 
他说:姓朱。马上晕倒~~原来是本家
 
开始交流之后,我发现原来对自己一贯有信心的沟通能力开始产生动摇,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是民营公司,未来愿景往物流全面发展,现在只是介入了快递,虽然我们的规模还小,但是,我们的模式却完全按照欧美先进的管理模式运营的公司...
 
佩服!于是请教欧美管理模式如何运用到他们公司?
 
...比如说,我们在公司员工彼此都是用英文相称...
 
有点晕
 
...比如说,我们对员工的学历要求特别高,普通岗位也必须熟练掌握英文,因为我引进的国外的管理系统,不懂英文根本不会操作,这是我们公司跟别的物流公司的区隔...
 
开始晕,但是还注意到他用了一个现在很流行的词:区隔
 
...我们是OPEN式办公,公司的办公室装潢都是按照欧美的大开间结构做的...切割...距阵式管理...垂直压缩...思维的全球化...行动的当地化...精确营销...蓝海...全球化3.0...孙子兵法...论语...员工成长OEP...
 
晕了,之后完全听不下去了,只知道这个老板--
 
有一个国外留学归来的私人智囊顾问,但是是在别的公司做人事经理,以我的理解应该是人力资源经理。
 
刚请了三个MBA,专门负责企业的战略发展、人力资源方向(此处我比较疑惑就是他们的发展战略不是已经早制订好了么)
 
我问他,对于招这些人,你是怎么招聘的?他的答案是,北师大有个老师帮他做了一个人才测试问卷,用考试的方式。
 
大家别以为我是在讲笑话,很悲哀,这真的是真实的事情,如果不是自己亲自经历,我也不太相信。
 
他将在经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跟我讨论,并且问我: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达成我的愿景?
 
我的答案是:先放下您的抱负和愿景,先做一个唯利是图、面朝米缸的小老板,先活下来、赚到钱再说,好吗?
 
中国的中小企业的老板,在人才引进上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1、文凭歧视
2、引进之后用不了、管不住、容不下
 
文凭歧视不是前几年的那种不尊重知识的狂妄浮躁,现在是反过来,越是管理滞后、规模小的民营企业,越注重文凭,而且是越高越好,牌子越响亮越好。反而类似宝洁这类国际化大公司,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次要,这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引进之后管不了,管不了的前因是引进的时候对人才没有明确的定位,这个人进来是干什么的,主要要做哪些工作、解决企业哪些问题,是长期需求还是短期需要,在招聘的时候都是一无所知,没有清晰定位的时候就推向诸如战略发展等方向。
 
结果人才来了,却发现没多少发挥的地方,老板也没有更多的没办法告诉他该做什么,结果双方都开始抱怨,直至一拍两散。我现在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中小企业舍不得在员工福利上投资,而无效地引进人才上却总是大手笔而乐此不疲?
 
在帮这个老板做计划书的时候,老板的助理也就是那个MBA先看了,之后善意地提醒了我,在计划书里有一个词用的不太好:“中小企业”。他说,我们老板不喜欢看到这个词,我们不是中小企业。
 
哦?我看看他,再看看合同,想想即将要入帐的人民币,点点头,改成“中国高速发展的企业”。年营业额6000万不到,税后利润5%左右的企业,已经虚荣成了什么样。
 
在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的用人政策,无非就是纳个妾而已,荣耀一下面子,满足一下次要需求,除了当新欢的时候,谁也没给彼此当回事儿。
 
想起中国有句老话:命根子再大,也长不过农民田里种的胡箩卜。别的先放下,我觉得先活过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期2.5年再说吧,认识自己,有时侯比懂得管理、懂得做生意更重要。
 
别说我尖刻,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刻薄了点。
 
 
朱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