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媒观澜

(2010-08-12 21:13:47)
标签:

人民日报

2010

08

12

文化

分类: 精彩转贴

 

  1

  吴冠中:《不负丹青有丹心》

  《青年文摘》

  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

  梵·高说过:你是麦子,一定要把你种到麦田里去,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死。真要搞艺术,还是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里去。只有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才能搞出有感情的东西来。

  如果他学画的冲动就像往草上浇开水都浇不死,才能让他学。我的孩子没有一个学画画的,艺术家不是从小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艺术家对艺术有深厚的情感,得历经磨难,才能真正感受。

  【点评】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根,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心。

  2

  余少祥:《怎样理解“公共利益”》

  《北京日报》 

  由于理解上的偏失,公共利益在现实中成为一个容易被利用的概念,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成为侵犯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的借口。应该说,目前我国公民权利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个人,而是一些假借集体和国家的种种不当行为,即不是私法的“定纷止争”问题,而是公法的“群己界分”没有做好。因此,如何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司法和行政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很多国家的法律都承认公共利益的优先性,但前提条件是,不得损害公民权利,尤其是基本权利。在我国,政府是最大的“经济人”,它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地方政府常常将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甚至商业利益粉饰为公共利益,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一直比较多,引发的民间积怨甚至暴力事件也很多。依据现代政治理论,政府是经公民选举产生的公共事务执行机构,它只能依靠税收维持运行,不能以营利为职责,不得与民争利。因此,这个问题不解决,公共利益被滥用则不可避免。

  【点评】概念的边界,也是效用的边界。

  3

  金新:《闲话“距离”》

  《杂文报》

  “距离”美的形成毕竟是以期望值为前提。它作为理想王国的产物,超越现实,回避过程,去营造一种苍白的完美,一个失去活力的雕塑。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将自我蜷缩在虚假抑或夸张的影子里?于是,又不禁勒住思想的野马,把双脚落到坚实的土地上:还是消除“距离”为好,让山让水走出矫揉造作,进入一片真实的风景,即使那风景是一座荒芜的野山,也有远离尘嚣之清幽;即便是一脉浑浊的溪水,也有滋润稻粱之效用;即便是一个未经教化的俗人,也有令人捧腹之纯真。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距离”是无法消除的,人生本“距离”的张弛。它使人产生希望的火花,在登山、观海、交友之类机遇内,身临其境、悉心感悟、竭力推敲,从而改变固有的美丽印象,可无需多时,又会出现新的“距离”,生发新的希望,朝此夕彼甚或“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般循环往复,人生因之得以逶迤前行。

  人生在世呈现“距离”纯属寻常,切莫纵情幻想,以致失去一方原属自己的狭小天地;切莫刻意追随,以致看不见大片远在天边的美丽风景;切莫俯首称臣,以致匍匐于偶像的脚下。消除“距离”,也切莫垂头丧气,以致理想破灭;切莫好高骛远,以致海市蜃楼。

  “距离”的张弛,就是否定自我的过程。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否定自我不完善的一面,尔后重新塑造,再否定,再塑造,扬起生命的风帆。“距离”不可无,无则是相对的;不可有,有却是绝对的。它在相对于绝对的矛盾转化间升华,求得高度的辨证统一:人的学识修养日益增加,审美意识日趋强化,思想境界日臻提高。

  【点评】 山外山中,成岭成峰;均为真貌,各有异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