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于2006年12月号《网络传播》杂志首发
见2007年4月10日云南信息报“大滇”副刊
作者原题《传播创新始无终》
去年以来,曾经占据了“大佬”地位的传播界元老--电影界、广播界纷纷举行了自己的百年庆典。各路人马又是办节又是办展,又是歌舞盛典又是名家论坛,为人类传播史上的这两个百岁老寿星“祝寿”。但仔细观察一下,粉墨登场的各路英豪,也多是若干年前的“名人老星”。专家学者席上一片白发苍苍,歌舞盛典上多是“老调重弹”。就连今日的电影名导张艺谋们也极少露面。电影广播百年曾经的辉辉,今天的年轻人好像并不买帐。
百年庆典最想告诉人们的是,电影和广播无疑是最老的传播媒体了,可惜的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传媒世界也成了“你方唱罢我等台”,“各领风骚三五年”。曾经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早无踪影,观看新影厂《新闻简报》的场面只留在了老人们的记忆之中,人们曾津津乐道的电影院,今天已辉辉不现,而电台广播,除了交通信息还有些人气外,其他频率广播也基本成了“昨日黄花”。而风头正盛的网络传播界和经常被老人“斥责”的青少年网民们,实际上不在乎谁是“老大”,谁是“正统”。
传播创新真乃今非昔比。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我想说的是,都是以传播信息为基本功能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由于传播形式、传播手段、传播样式的不同,二者在相互关系上颇有一些微妙之处。
具体表现为:网站媒体对传统的新闻媒体不冷不热;而传统媒体对互联网和网站媒体可是热情有加。
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天,央视都会在不同的节目与频道里,由节目主持人特别主持,在有关节目中喋喋不休地讨论互联网网站和网民中发生的故事,而人民日报等大报大刊,每天也都开设“网友留言版”,或者连篇累牍报道网民与网站之间的家长里短。而许多互联网公司和网站,大量的网民,好像并不在乎报纸上又说了多少自己的好话和坏话。(比如报刊上经常提出要求网民和青少年戒除网隐之类,但网民们依然故我)。
也许是像我等在传统媒体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网民,对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刊物情有独钟,对于个人在报刊上正式编辑并发表的文字,往往有一种成就感,一种当中小学生的作业被老师表扬了一般。但新新人类(年轻的老网民)们,对于我们十分看重的报纸发表文章之类,好像是不以为然的。这种感觉,从本人与网络媒体和许多网民的交往中,就经常可以明显体会得到。
当今社会,确实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爆炸时代。不管别人承认不承认网络是不是媒体,也不管网民声音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大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事实上的存在,已经是无处不在。任何一个正常人,只要还想在市场上闯荡,还想有所创造,活得更好一些,生存质量高一些,就一定需要寻求社会上人们之间的“传播或被传播”。而今天,互联网网络媒体正好为所有人提供了这种可能。
在传播的方式和形式上,报纸、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图书刊物、出版社,展演、电话、手机短信、一直到今天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网络:包括个人博客、播客、网民跟贴、网站BBS论坛、QQ及时通讯等,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个前所未有的传播与被传播的平台。
但与传统的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形式相比,新新人类可能更喜欢接受相互交流的网络新媒体。
可能正因为如此,传统新闻媒体的从业者更看重互联网网络,并利用自己的传统“地盘”,在自己主办的报刊和电视台上尽力“讨好”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网民,许多的话题也尽可能接近新一代网民(读者、观众),让网民继续成为报纸的读者,电视台的观众。这种努力值得新闻界人士、值得传播学者们研究。
又一个美丽的地方
实际上,在人们有了选择多种传播方式的情况下,在多种多样的传播体系下,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所有传播,只有真正贴近受众,方便人们获取有用的信息,方便人们传播自己希望传播的信息,这些传播的载体(形式或平台)才是有用的,也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不可想象,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为了传播信息,还会放弃电话与网络,不用邮政通信,再去城门口点燃烟火传播信息。
传播创新始无终。毕竟,信息文明已经把人类从农耕时代原始的传播方式下解放出来了。我们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一切传统的传播形式与手段,肯定会在未来互联网网络时代中,找到自己更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具体是一种什么生存形态,相信我们中国数以十万计的传统新闻媒体的经营者、所有者、从业者,绝对比我们数以亿计的普通网民们更清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