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梯田
“首届全国网络媒体云南行”的策划、组织到执行,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能只有自己才体会得到。
许多事情真正去做了,才可能感受到什么叫“事非经过不知难”。
比如,组织活动需要制作大量的官方文件:象网络媒体采访方案,正式请示报告,上报领导批示,印发红头文件,再加签字盖章;接待细化方案,多条采访路线计划;各类人员通信表格,各种相关会议通知;还有,最重要的申请活动经费报告,与有关企业合作谈判细节;正式邀请信涵、编制活动手册,大领导在启动仪式的讲话,主持人的主持词,正式会议领导排序,有关部门领导发言,参与单位座谈会;与电信、交警、旅游汽车公司、还有八个州市对接,几十家被采访单位联系,协调合作的文字材料等,就不下50种。有的文件材料不是准备一次两次,而是翻来覆去若干次。而其中的许多细节,或者已经想到了,预见到了,但就目前人们的认识水平与配合执行,我们没有能够全部做到;比如,组织有关背景材料,若干有关部门就是不明白,也就难以积极配合;安排链接上网宽带,昆明的宾馆饭店有此“上网宽带”的店家,居然没有丽江小城多。
如今,“尘埃落定”,回想起来,我们只是干了一件别人几年前就做过的事情。只是做的与别人有些不一样。
首先,这是目前国内各省(市区)组织类似活动,参加的网站网络媒体和记者人数最多的一次。网络被称为新闻媒体,互联网网站有了记者,只是这两三年的事。网络媒体与网站记者,比较传统的新闻媒体,名气不大,地位也不显赫,按网站总编的说法是“名气不大影响众”。但我们邀请并组织了全国65家网络媒体的88名编辑记者和领导,加上本土记者,总共有了140多名记者,在10余天内“体验云南”,还不包括各地媒体的新闻记者们;
云南的山林和彩云
其次,采访经过的各州市县乡,创造了在云南传统的新闻媒体采访活动之最,共走过了包括昆明在内的八个城市(地州级市)26个,10多个乡。两条路线相加,里程超过5000公里。其中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中的乡村和农民、若干著名旅游景点、国境线上的边境口岸等。网络媒体记者的采访活动创造了一个中国之最:就是西线的网络媒体记者,一直走到了中缅交界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实地采访报道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这可能是目前国内其他省(区市)还没有组织过的。
三、我们的网络媒体采访,真正是向云南各地经济文化和宣传部门领导和普通干部群众普及了一次网络传播基本知识。特别是在全国各大新闻网站中发表的数以千计的网上文稿、图片和视频,从另外一个层次上,为有关领导和部门认真了解了一次什么是互联网网络与网络传播?也为我们组织报纸报道,下一步编辑“全国网络媒体云南行”画册与图书,拍摄制作有关电视专题片创造了条件。实际上,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网络媒体的采访活动,我们可以把全国网络记者的成果,同时编辑图书画册、制作电视专题片、组版供各家报纸发表等。也算是一举多得了。
四、通过组织网络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在与传统新闻媒体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比较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所有的媒体,包括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报纸刊物、广播电台、出版社、50年历史的电视台,也包括只有10年历史的网络媒体,实际上也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今天,网络媒体的记者们希望在传统报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传统媒体同样希望与网络媒体和平共处。按照领导的要求,最近还要把已经发表的上千篇网络文稿和近万幅采访图片,挑选若干篇(幅)组成专稿,提供包括云南日报在内的云南各家报纸专版刊出。
五、在现代各种传播方式相互嫁接与信息爆炸的冲击下,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新闻信息的传播,已经不是一般语意上简单的传播或单向传播,而是大众性、多样化、多元化、多形式、分层次的网格化相互传播;新闻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普通人,每个人都是记者,互联网网络上数不胜数的个人博客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组织全国网络媒体记者大型采访活动也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每一个网民、每一个博客、每一个网络媒体记者都在其中“传播”自己,“传播”他人,“传播”所有有益的信息。网络媒体采访活动是一种试验,也是一种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