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心止于送考?

(2006-06-22 19:35:11)
分类: 精彩转贴
  679日,全国有950万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今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他们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在这个日子到来之际,云南省若干城市的6000多名“的士”和“非的士”司机倡议并加入了爱心送考活动,志愿免费把考生及时送到考场。这场活动感动了数万名考生,家长和市民,同时也感动了数千名爱心司机自己,感动了春城……。近期关于爱心送考活动在天涯社区等知名网站的论坛和个人博客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引起了众多网民的

反思和疑问。

1、有无必要?“我想说的是,所谓爱心送考,客观上有无必要,主观上是否有关爱心或者善恶。我本来想得简单,平时怎么上学,高考不一样就是上学考试吗,难道平时就不交通堵塞。高考压力更多是自己的心理压力,外界的因素其实并不能太多影响水平的发挥,所以,平时怎样上学考试,高考就照样进行得了,没必要把高考搞得那么神圣。”

2、有作秀之嫌?“爱心其实不需要那么多花架子,不需要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不需要高考那样到处压死人的幌子。你爱心送考就是崇高了?就是贡献了?就是行善了?那么,你平时搭个顺风车,让一个穷困的人免费坐你的车去找工作赚钱,下雨时车速慢一些尽量不溅水到别人身上,遇上堵车不要一个劲往前挤最后大家堵死,前面有人熄火或者慢了几秒钟不要制造噪音狂按喇叭,你就尽了自己的本分了,就是一个公民该做的了,虽然感觉没给别人多少了不得的帮助,但也是大大的行善,爱心无限了。

要知道,如果还是那么拿高考考生当个宝,其实最终是害了孩子。到时候孩子工作了,找那个曾经送他的司机,让他每天准点送自己上班,是不,咱一个大学毕业生,多少才智等着为国家贡献呢。如果你不同意送他为祖国工作,那么他一定会质问:你的爱心哪里去了?回到开始的问题——“爱心送考”对本年度的高考成绩到底有怎样的帮助,它对社会的道德以及爱心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是净化了人们的心灵还是完成了一场闹剧?它是一个被过于放大的爱心谎言还是自私自利的隐秘温床?”

3、追求商业利益和媒体炒作?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听说昆明的两家媒体为了“爱心送考”的归属问题居然撕破了脸,交通台说“爱心送考”是自己的专利,《都市时报》花了一个整版来阐述爱心不该有界限。原因就是两家媒体都看上了“爱心送考”这块肥肉,各自推出了自己的活动,本来寻求合作希望做大做强,但谁都想独吞爱心资源,合作不成,就干起了嘴仗。难道爱心还有个所有权的问题?难道爱心还要理论个你先我后?难道爱心还有假冒伪劣?……

但问题是——爱心是谁的专利呢?以后司机要献爱心,是不是还得仔细辨认商标品牌,以保证爱心真实有效系出名门呢?媒体的利益肉搏和大众的爱心泛滥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在与名利狭路相逢的时候,这被吹得圆鼓鼓的爱心气球将面临怎样的尴尬境地?它是义无反顾地无奈继续鼓胀还是不堪压力爆裂成为一堆破橡胶皮?(还好高考只有三天)。行善,重点是行。遗憾的是,基于现代媒体的特性,由它引领的行善或者爱心是必须说的,甚至是可以只说不做的。至于爱心送考,在各种畸形和不平衡的现实下,它的确有伪善的面目,而它所谓的爱心是现今贾政式教育制度下的贾母式帮凶,这一切,被矫情的好看帽子一遮,就温情脉脉道貌岸然了。

4、动机和效果质疑?“‘爱心送考’,这个已经逐渐成为昆明精神的品牌活动,却在温情中遭受着各样的质疑。其中,包括我,感动之余,不禁问到爱心送考,方便了考生,为何却为难了普通路人?我们对于高考,是否关注过度?爱心送考是不是代表只要在这三天内,只要你有标识,只要你车上的人有准考证,只要是为了考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凌驾于交通法规之上?可以对路上来来往往的普通路人恶语相向?可以肆意的违规停车,阻断其他人的交通通道?你们是爱心送考,不是霸道送考。按时的把考生送到考场固然重要,但良心,职业道德和公德更重要。”

5、爱心止于送考?在我们的社会中,爱心送考岂止是高考。幼儿园的接送、小学中学的接送、大学的接送,形成了恐怕是中国独有的在幼儿园门口、小学门口、中学门口、大学门口爱心接送的景观。很多年前,已经听到过许多关于中国的中小学生在国际夏令营里和别的国家学生相比较,表现如何如何低能的说法。去年,在我居住的城市的朋友圈子里,有一对富裕的中产阶级夫妇,儿子考取北京的名牌大学,入学后因为没有父母的接送陪伴造成心理崩溃,结果跳楼自杀。这个结果,绝不是我们的爱心送考希望送达的彼岸,虽然它是个别的。……”

一场全民爱心活动在网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给众多网民带来这么多的质疑,许多网民认为这是一场伪善和矫情的闹剧,是媒体和各商家的利益肉搏,是素质教育后退的体现。从网民的议论来看,认为“爱心送考”出发点是好的,是积极的,但在舆论引导上要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避免不必要的媒体炒作和商业运作,还“爱心送考”的本来面目,警惕把“爱心送考”变成商业牟利和媒体炒作的幌子,把爱心从高考这一特殊的活动和人群延伸到整个社会中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