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缘化的主旋律
一旦回归到平常日子里,大大小小的明星、名角、腕儿好象全都忙走穴去了;我们的报刊、舞台、影视,好象全都不见了那几日的红红火火。
组织者和腕儿们可能以为,“主旋律”等于节庆日有一点大制作,“主动仗”就是年节日不能冷冷清清。
至于如何在老百姓每天的“柴米油盐”中贡献些的文化含量,如何增加传播先进文化的分量、好像不是“主旋律”的文化制造者们关注的问题了。
不管您承认不承认,仅就电视文化而言,各种打情骂俏的文娱节目,大量“装神弄鬼”的打斗片,胡编乱造的戏说历史剧,今天真成了各大小电视台的“主旋律”。
二、与时俱进别解
商家商人的本性,从过去的靠历史名声靠老店品牌,一点一滴积累财富,到今日追风赶浪,一日多变,一变再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多少年的品牌,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与时俱进的解读下,实在是没有多少品味了。
3、“老孔雀”话新古城
在“百年老店”渐许渐远的今天,一些地处边远、过去20年来城市建设基本没有发展、也还有“老古董”小城。比如丽江古城的“四方街”,居然成为了今日大城市的人们趋之若骛的旅游目的地。
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人今日争相挖掘残留的文化的残片,许多开发晚的地区,多少还有一点历史老宅的城镇,似乎都成了宝贝,数不清的房地产商人争先恐后争相开发,但如此“新原生态”,人们并不买帐。比如,围绕丽江古城“四方街”外围,开发商们大把投资,大肆建设“新古城四方街”,梦想人们再去狂热消费时,
几百米外的新建的仿古商业街大多门可罗雀。
也许更让地方管理者们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今天的热热闹闹,明天不一定就闹闹热热。由于在城市管理、旅游收费、宣传营销、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自以为是,明天的“丽江古城”可能真成了今天门可罗雀的仿古商业街。
本人就不止一次听当地人满不在乎地说: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宣传报道的多了,也不在乎几个文化人的几篇文章,网上反映和描写丽江的文字图片多了去了。
听到这些议论,几乎所有外地的朋友,除了叹气,也只有听的份儿了,也有人自嘲,我们成了“老孔雀”?(云南话喻:自作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