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可罗雀新古城(随想三则)

(2006-06-30 08:53:41)

一、边缘化的主旋律

 逢年过节,特别是某些重大周年或纪念性节庆日,大小报台,影院剧院,期刊图书,都会不约而同推出一大堆大同小异的“主旋律”作品:或大块社论、彩图专版,或歌舞晚会、盛世庆典,在这些张灯结彩、彰显成就大红大紫的场面哄抬下,全国山河一片闹,万众欢腾观盛世。

 在那几天火红的日子里,各方腕儿,笔杆,明星,主持,以及围着这些名人转的各方策划、编导、撰稿、制片们忙得不亦乐乎。翻开报刊,打开影视,走上街头,大多是这般腕儿们突击打点策划出来的“主旋律”作品。难怪有业内文人编出顺口溜“一年忙到头,就为那几天”。也难怪央视的所有腕儿,往往提前大半年,就开始准备第二年“春晚”。而年夜饭后,老百姓肯定可再次听到央视自个儿说春晚:“收视率再创新高”?

一旦回归到平常日子里,大大小小的明星、名角、腕儿好象全都忙走穴去了;我们的报刊、舞台、影视,好象全都不见了那几日的红红火火。

组织者和腕儿们可能以为,“主旋律”等于节庆日有一点大制作,“主动仗”就是年节日不能冷冷清清。

至于如何在老百姓每天的“柴米油盐”中贡献些的文化含量,如何增加传播先进文化的分量、好像不是“主旋律”的文化制造者们关注的问题了。

不管您承认不承认,仅就电视文化而言,各种打情骂俏的文娱节目,大量“装神弄鬼”的打斗片,胡编乱造的戏说历史剧,今天真成了各大小电视台的“主旋律”。

 

二、与时俱进别解

 与父辈们的“百年老店”相比,(不一定是名店),如今在若干大小城镇,一年的老店都鲜见。

 就我们居住的城市,在一条不足一公里的闹市区,每日每时都有人在装修敲打,天天都有开业庆典,同一片门面,昨日还叫“鞋店”,今日又成“酷巴”,明天不定又变为了“开心阁”。门面眼花缭乱,招牌五花八门,内容花里胡哨,一会是火锅店,一会是时装楼,一会美容院。什么品牌,什么信誉,什么历史沿革,统统不要去问它,所有商家店主目标只有一个:短平快浅,直奔赚钱。

商家商人的本性,从过去的靠历史名声靠老店品牌,一点一滴积累财富,到今日追风赶浪,一日多变,一变再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多少年的品牌,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在与时俱进的解读下,实在是没有多少品味了。

 

3、“老孔雀”话新古城

在“百年老店”渐许渐远的今天,一些地处边远、过去20年来城市建设基本没有发展、也还有“老古董”小城。比如丽江古城的“四方街”,居然成为了今日大城市的人们趋之若骛的旅游目的地。 每天每日,从早晨到凌晨,小小的四方街里,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漫无目的,到处东张西望。

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人今日争相挖掘残留的文化的残片,许多开发晚的地区,多少还有一点历史老宅的城镇,似乎都成了宝贝,数不清的房地产商人争先恐后争相开发,但如此“新原生态”,人们并不买帐。比如,围绕丽江古城“四方街”外围,开发商们大把投资,大肆建设“新古城四方街”,梦想人们再去狂热消费时, 在“四方街”里摩肩接踵旅游者们视而不见。

几百米外的新建的仿古商业街大多门可罗雀。

也许更让地方管理者们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今天的热热闹闹,明天不一定就闹闹热热。由于在城市管理、旅游收费、宣传营销、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自以为是,明天的“丽江古城”可能真成了今天门可罗雀的仿古商业街。

本人就不止一次听当地人满不在乎地说: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宣传报道的多了,也不在乎几个文化人的几篇文章,网上反映和描写丽江的文字图片多了去了。

听到这些议论,几乎所有外地的朋友,除了叹气,也只有听的份儿了,也有人自嘲,我们成了“老孔雀”?(云南话喻:自作多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