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言中几个常用却不一定会写的字

标签:
方言青海杂谈 |
青海的许多方言听来土得掉渣,其实它却来自古汉语,所以很多都有原字,但我们因为没有刻意去深究,不知道该字如何写,如下面的这几个字。
齁:“齁”在字典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太甜或太咸的食物使喉咙不舒服;二是,表示非常的意思(多表示不满意),如齁咸、齁苦等等。在青海方言中,“齁”有发怒的意思。如:我开了个玩笑,你阿么齁下(ha)了啊!
黏“黏”字是1988年3月25
日国家语委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说明”中确定恢复使用的15个曾被废止使用的汉字之一。“黏”读音为nián,意思是指像胶水或糨糊那样能使一物体附着于另一物体的性质,其用法如常用词语“黏虫”“黏度”“黏稠”“黏膜”“黏液”“黏米”“黏土”“黏着力”“黏糊糊”等,一般情况下为形容词。
意思(1)、不利索、拖延,磨蹭,如:你再甭黏了赶紧走,紧慢呵热头儿跌了。
意思(2):纠缠、无以割舍,如:马有芬本来想内地打工去俩,再娃娃把她黏住着,没去成。
意思(3):不清不白的关系,如:张尕宝和刘家仓的媳妇俩黏上着时间长了。
,青海有的地方发音为qiong(穷),正确的发音应为qing(情),意思是坐享其成,等现成的。
如:早你再甭动弹了,厨房里早做好了,你就等着吃。
墼:音ji (机),青海方言发音zi(子) ,是土坯、砖坯的意思。 青海方言将土坯叫“胡墼”,旧时称中亚、西亚及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为“胡人”,“胡墼”就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制的土坯的称谓。青海人在做面片、拉面时,先搓成条状窝,称“卧面墼子”,意思就是做面片或拉面的面坯子。
桊:音juan(卷),该字是个专用字,就指穿在牛鼻子上的木环:牛鼻桊儿。许多人写作“圈”,是不对的。如青海花儿:“大河沿上牛吃水,鼻桊儿落给者水里,端起饭碗想起你,面叶儿捞不到嘴里”。
抟:音tuan(团), 原意将软的东西拿捏成型,如女娲抟土造人,青海方言引申义中含有摆布、蒙蔽、笼络、哄等意思。如:你再甭抟弄了,家你俩扇掉风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团弄”和“抟弄”通用,但“团弄”的主要意思是“拿捏成型”,说到青海话的“抟”或“抟弄”时,我意还是不用“团”或“团弄”为好。
饧:音xing(醒),是个专用字,意思是把和好的面放一段时间,使之能撑得开,如:饧面。做拉面的面调好着将卧下,饧给个了我们就下。“饧”字常被写为“醒”,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