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罗丹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二)》(罗斯。贝莉)
标签:
婚姻罗斯加莱义民宏篇巨著罗丹杂谈 |
(二)罗斯·贝莉——默默付出的女人
罗丹生命中第二个可歌可泣的女性,便是罗丹夫人——罗斯·贝莉。是的,她是罗丹的妻子,可是,在陪伴罗丹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的身份却是模特儿、管家、女朋友,甚至他的孩子的母亲,惟独没有妻子这个堂而皇之的称呼。直到罗丹75岁得了脑溢血自觉不久于世之时,才和她举行了结婚仪式,目的是为了能让她以合法的身份继承一笔可以保障晚年生活的财产。他们结婚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已经50岁了。可是,天意弄人,在他们结婚的两个星期后,罗斯·贝莉却先于罗丹逝世。她几乎没有享受到这个婚姻带给她的实际权利。
罗斯·贝莉,在她正当花季的年龄里遇到罗丹,到最后的安然谢世,53年里,罗丹里有过经济上的贫困落魄,潦倒不堪,有过艺术上因他的独树一帜而遭受的唾弃、排挤。不管怎样,罗斯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在罗斯眼里,罗丹只是她所爱的那个男人而已,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反而是罗丹,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活的罗丹,他一方面享受着罗斯带给他的稳定感、归属感,一方面他又害怕婚姻的束缚剥夺了他艺术的自由,害怕烦琐的家庭生活磨损了他艺术的灵性,总之,他迟迟不肯和罗斯结婚,而且曾经几度远离了她。
谁说罗丹的担心是多余的,无谓的。不!托尔斯泰一生的一半时光不就是在忍受痛苦婚姻的折磨中渡过的吗?他最初的爱情本来也是浪漫美好!可是,当一个女人意识到他对一个男人的权利有了法律赋予的合法性,她的爱往往会变得固执、任性,甚至以为可以为所欲为。而当一个男人对于人生社会的责任感和一个女人狭窄自私的爱发生冲突时,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能象雨果和阿戴尔,舒曼和克拉拉一样举案齐眉、琴瑟和鸣,使艺术家在平静美满的家庭生活庇护下,灵魂幸福,灵性自由,创造更多的华章。托尔斯泰两部诗诗般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均写于他婚姻生活中最美最初的前15年。我在想:如果没有托尔斯泰夫人无休止的折磨和纠缠,列夫·托尔斯泰可能还会创造出怎样的辉煌啊!
可是罗斯毕竟不同于薇拉利娅那样的女人。她对待事物的真诚和执着来自于她朴质的天性,她给予罗丹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使罗丹在几度疏远她、离开她之后又回到她的身边。
她是一池秋水,是一支清远的曲子,是一场无声的春雨……她,用自己长长的一生,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宽容、坚忍的爱,为大师撑起一片晴空。她好象在默默等待,等待罗丹给她一个名分、一份承诺、一些回报;她好象又不是等待,她只是在默默付出,似乎在和罗丹共同生活的日子里,为他默默地付出,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
也许最真的爱就是这样的吧——“爱到深出无怨尤”。爱一个人,就是站在他的身边也好,身后也好,反正能看着他,为他遮风挡雨,就是一种幸福。这样的爱情,可遇不可求,遇到了,就是上天的眷顾——罗丹何其有幸!那么当我们在盛赞罗丹一生的艺术奇迹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想起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这位为大师提供一个宁静温馨的心灵港湾的女性?
当罗丹听说罗斯竟先他而去,他的眼里已没有泪。也许他在想:为什么不早点和她结婚呢?也许他在想:一切都无所谓了,反正他们从此将永远在一起了。
在77岁生日那天,罗丹与世长辞。按照他的遗愿,人们把他和罗斯合葬在一起。在他俩的墓碑上,没有任何铭文,只刻上他们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罗斯,多么幸福,她陪伴了他所爱的男人一辈子,而且将生生世世陪伴他。在那个世界里,再也没有贫困,没有纷争,没有打击,没有痛苦和眼泪,只有两个相依相伴的灵魂。
《罗斯·贝莉》:《罗斯·贝莉》是一件经烧制的陶制胸像,制作于罗丹与罗斯相识之后的几个月,这是罗丹艺术的青年阶段,是艺术家痴情时期的一件艺术品,却已显示出他对雕塑的丰富知识和天才的表现力。罗丹把罗斯少女时期的娇美形象塑造得富有特色。脑后一绺长发舒展地垂在胸前,深陷的眼窝来表现一对水灵灵的眼睛,效果非常动人。
《加莱义民》:罗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义民赴难事件源出于法国的一个历史事件:百年战争时期,加莱市被英军围困两年之久,弹尽粮绝,于是只能答应英王的条件,选出六名全城中最高贵的市民任他们随意处死,这样才能救得全市的市民。雕塑中的六个人便是这些舍生忘死的义民形象。加莱政府当局本来只要求罗丹制作义民头领的烈士像,当罗丹仔细研读了历史资料后,发现当时为拯救加莱全城而甘愿赴死的义民并非一名,而是六名,于是他决定塑造一组六人群雕,却只收一个像的款额。《加莱义民》是一个英雄忠魂的纪念碑。但是罗丹并没有神化这些英雄,而是塑成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有着勇敢与怯懦,有着无畏与留恋彷徨的人,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在震撼着人民的心。据说在雕塑落成的揭幕仪式上,一个好奇的孩子竟伸出手去,想摸一摸领头的义民的脑袋,另一个孩子越过栅栏,攀上基座,凝视着义民的眼睛竟哭了起来。
——2008. 07. 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