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历史上,出过很多武功高、才气盛的大人物,比如,民间熟悉的说法,著名的官员刘墉、纪昀与贪官和珅,曾被并列称为乾隆“三大中堂”。显然,官宦出身的刘墉的确官运很昌盛,要不然,怎么跟纪昀和珅相相提并论呢?(下图:刘墉的传世形象。)
翻阅《清史稿》很容易发现,刘墉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流传下了“刘罗锅”的称谓。世人非常好奇,好端端的大清高官,怎么可能稀里糊涂地变成正儿八经的“残疾人”呢?难道历史上的刘墉的确是个“老罗锅”吗?想想看,乾隆皇帝怎么舍得把殿试帅选出来的“状元”,御批给一位“残疾青年”呢?(下图:刘墉的书法作品。)
其实,刘墉是天生的“罗锅”这件事,的确无史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高中进士,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都被恭恭敬敬地递到了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可惜,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很遗憾,刘墉由于出身相门,因此,才不得不被降格了。显然,乾隆皇帝的心头病,给刘墉造成了殿试的一大憾事,他只能与“状元”失之交臂了。(下图:刘墉的书法作品。)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看上去,整个后脊背确实有点“驼”,随即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或许,这种戏称变成了“刘罗锅”最大证据。
殊不知,嘉庆登基之后,刘墉已经变成八十岁的老人了,置身清代,谁能明确指出,“八旬老人”没有理由不弯腰驼背呢?非常遗憾,这种听来的说法,变不成刘墉就是“老罗锅”的有力证据。看来,所谓“刘罗锅”的说法,还是后人拍电视剧、满世界找乐儿的各种借口吧。本来,大清历史就没有“刘罗锅”这位残疾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