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1903139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西方“巫女”,究竟趴谁的肩膀?(组图)
(2015-03-04 18:00:29)
标签:
文化
“巫女”神秘、多才
怪病缠身
到处挣金钱
提起大名鼎鼎的“巫婆”,总让人想到西方神话或者影视作品当中的那些“巫婆”们。细心人想知道,“巫婆”一词究竟是漂洋过海的“外来词”,还是货真价实的“中国词”呢?
(下图:古代中国和“巫女”有关的神佛像。)
其实,中国和大多数的东亚民族,基本上是多神教的传统。中国的北方民族,是和西伯利亚“草原民族”连成一片的“萨满教传统”。中国的南方民族,则是以道教为形式的神汉、巫婆(“觋巫”)迷信传统。有趣的是,远在隔海相望的日本,以及遥远的非洲各国以及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都散布着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教派和“巫女”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底,大抵是在道教。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觋巫”就是“萨满”。整个东亚的基本宗教形态就是“萨满教”。“中国人的巫,其功能与西伯利亚和通古斯人的萨满是如此相象,以至是巫的最好译法,就是萨满。”
(
下图:日本、德国和瑞士的各色“巫女”们。)
古代把从事占卜、通晓岐黄的人,统称为“巫”,这样的人会在名字前面加个“巫”字,以区分与其他人的区别,比如,春秋时期的“巫咸”“巫祝”。那时候,这些人的地位比较高,他们同样受人尊敬。而女人在古代则是没有名字的,只有在小时候有一个“乳名”。对于任何从事巫术的女性,则称为“婆”。所谓“婆”,则是古代对成年女性的统称。
中国古代的“巫女”们,在古老的《周易》里曾有过记载。早在著名的“先秦时期”,中国的“巫”、“觋”的地位都相当很高,非常受人尊敬。据考证,中国的“巫女”与“少司命”之类的角色,任何中国巫女都是“老巫婆”,“少司命”也都年轻漂亮。
(下图:各国“巫女”的奇特经历。)
历史资料证明,古代施术者女称“巫”;所谓“巫婆”,由上了年纪的中年女性打扮,她们声称是神鬼的替身,可沟通阴阳两界,能卜吉凶、问鬼怪,跳神驱鬼治病等等。显然,这种特殊领域,早晚会变成挣大钱的好地方。难怪除了中国民间之外,日本、德国、瑞士以及非洲诸国,都把“巫女”们推上了时时挣钱、处处得宠的“风吹宝地”。
从古来来看,中国那些五花八门的“巫婆”们,多单独活动,她们既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又喜欢打听虚实,而且,多是出色的“民歌高手”。比如,现代话剧中的“巫婆”假如简易装扮,事先可能得个什么病,她们总在昏迷当中说胡话。或者精神分裂。或得过“癔病”。此后,便顺水推舟说自己遇到了“鬼神附身”,她们反倒“吃斋守仙”百把天,便死心踏地地当起“巫婆”来。
(下图:现代生活,远照古老的“巫术”。)
比如,中国的北方部分地区,名气相当巨大的“禁婆”,意思就是“跳大神的”,一些驱鬼的人物,大多数来说都是损人利己的行业。显然,那些治病的人物们,肯定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没有金钱说话,任何事儿都办不成了,即便普通百姓和八方神圣,全都没有鲜招儿了。想知道中国古代的巫婆们,究竟趴谁的肩膀呢。其实,她们并非依靠权贵,而是自己在人前人后地玩那些骗人的把戏了。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丑皇后”,夺权“调戏”成群男人?(组图)
后一篇:
印度“吃人”,暗藏哪些“私密事儿”?(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