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顺治孩童继位“康熙”疼爱“孝庄”孝庄“写遗嘱” |
1901年,史学家章太炎先生,将南明张煌言的手抄本《张苍水集》排印出版,里边有一首诗写道:“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一下,不得了啦。孝庄太后曾在居住的“慈宁宫”大婚,还明确地写出了“太后婚”,就因为这诗,孝庄太后极为庄严的名节开始不保。然而,那位作诗的张煌言又是什么人呢?他怎么对皇家秘事这么了解呢?(下图:权倾一时的多尔衮。)
史料记载,张煌言这人和大清皇室早就闹成了“死对头”。他属于民俗小说里那种极度边缘化的“抗清义士”,而且,在南明鲁王政权当中,充当主要角色,他组织的义师和郑成功的大军一样,都是东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
此外,有人说了,孝庄太后根本就没嫁给多尔衮,那么,为什么顺治皇帝要叫多尔衮“皇父”呢,原本不是“皇叔”吗?
值得申明的是,在清代各级史料中,压根儿就没一份文件公开点明,孝庄太后曾经“下嫁”这件事。如此看来,乱臣摄政,并不能侮辱孝庄太后被迫“下嫁”。多尔衮不过是个玩弄权术的低级角色吧。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可见,她不选择“昭陵”有三点原因:一,属于台面上的话,“皇太极”已经下葬很久了,自己这么卑微,实在是不能够打搅“先皇”了;二,为了避免劳师动众,减轻大家的劳役。仅此一点,一位聪慧贤德的太皇太后,便跃然纸上了;三,明确点明,自己不忍心离开儿子和孙子,跟他们埋在一起,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