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节”,暴露哪些“吓人事儿”?(组图)

(2013-04-03 18:42:35)
标签:

文化

“鬼节”多事

凶神下凡

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

    按照中国的传统,初春著名的“清明”又被叫做“寒食节”,当然,也有称“鬼节”的,显然,这个日子和棺材里的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到“鬼节”中国各地的讲究非常复杂,民间一般不动灶火,而且忌吃热食。难怪老百姓熟悉一堆谚语,比如:“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等等。(下图:古代中国的“鬼节”。)
“鬼节”,暴露哪些“吓人事儿”?(组图)“鬼节”,暴露哪些“吓人事儿”?(组图)“鬼节”,暴露哪些“吓人事儿”?(组图)    传说,2600多年以前,有个叫介子推的人物,“割股奉君、逸禄不仕、携母隐山、焚林俱死。”换句话说,这个古代先人既不要官方的拉拢,也瞧不起世俗的贿赂,就是一个字——逃跑,他和母亲躲进深山里,在树林里被活活烧死了。
  后来,介子推的国君——晋文公,非常伤心,立刻传旨,将屈死的那对母子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放火烧山的一天,并把这个特殊的日子定名为“寒食节”,还把爆发悲剧的绵山,改称为“介山”。
  一年以后,人们惊异地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了,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于是,现代盛行的“插柳”习俗随即形成了。
    其实,每到“鬼节”,风俗各异,各种各样的“吓人事儿”也风起云涌。
    首先,嘴里的东西各异。
    比如,山东、河南等地民谚,素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等说法。人们固执地认为,不戴柳,就是不祭祖,不孝顺。当然,远到湖北一带,也有类似的说法。
    山东“清明”的吃食各异。比如,泰安一带,人们喜欢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完这些食品之后,肯定会眼睛明亮。再比如,即墨一带,可以吃鸡蛋和冷饽饽;而赶到莱阳、招远、长岛一带,又变成了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哪里出了倔强的人物,不这样做的话,就会遭冰雹。
  山西将清明寒食节的习俗保留得非常完好。比如,晋中一带,至今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吃桃花粥的风俗,在扫墓和家宴上还爱用刀鱼。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之后,存放到“立夏”那天,末了,把所有的吃食油煎。据说,小孩儿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下图:现代社会的清明节“祭拜”。)
“鬼节”,暴露哪些“吓人事儿”?(组图)    其次,吃饭的形式天各一方。
    比如,浙江桐乡,至今流传着“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的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显然,几样菜都跟养蚕的关系很明确。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完之后,再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则属于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再次,各地尚存一些奇怪的习俗。
    比如,跑进山东即墨,有青年妇女躲清明的习俗。据说,这天有凶神下凡,来抓俊俏姑娘,所以,这天妇女都不待在家里,忌做针线。而一律要成群结对,外出踏青,荡秋千,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刚过门一年的新媳妇,要在清明时节回娘家,俗称之为“换还寒食”。
    据说,不回娘家,要死婆婆,这也给刚过门的媳妇回娘家找了个借口。临沂地区,却忌讳妇女“清明”回娘家,否则要死公公,这是对“回娘家”习俗的一种回敬。山西的很多地方,清明节前三天、后四天,忌洗衣服,说是不和地下的人抢水,让他们好好清洁。
    “清明”这个节日,既有祭祖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虽说是“鬼节”,却在过节的细节中,表达着现代人对生死的快慰心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