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下海”,做圣人还是当商人?

(2007-08-22 13:24:16)
标签:

人文/历史

     孔子多年奔走于诸侯之间,渴望给当局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惜,他穿梭在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之间,跑细了腿,磨破了嘴,足足耗费了他13年的春光,那些傲慢的君主还是客客气气地拒绝了他的请求;甚至连老乡亲鲁哀公也没有起用他的意思。
    孔子的政治幻想彻底破灭了,当他平静地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变成了68岁的老人。他争不动、也跑不动了,来日无多,不如开门办学吧。泗水、洙水是两条古河,淙淙流水环城而过,孔子创办的民办学校就坐落在曲阜的松阴柏影之间。他亲自担纲,做这所学校的“一把手”,如此说来,圣人也兼任起了文化商人。无非是他所经营的学校略带公益性质吧。
  教学是开放式的,廊前杏花开,老师弹琴,学生诵书,不相干的人还可驻足旁听,听着不顺耳了,揶揄几句也没关系,倘若讲得有一番道理,还能拽着圣人的尾巴,被收录到《论语》之类的典籍中呢。曲阜和雅典的课堂都没有围墙,孔子与柏拉图率领着一群志愿者作学生。老师散漫的言谈既是选修课,又是必修课。
    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有七十又二人。”“六艺”是什么呢?“礼”,指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乐”,指音乐、诗歌、舞蹈;“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文字读写;“数”,则是算法。看来,各种功课还是非常全面的。孔子的教学概括起来就是全面发展,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的素质教育,自泗洙书院而滥觞,杏花春雨,琴音诵读,文化传播的脉搏开始舒缓地率动。
  泗洙书院的学生也是大杂烩,什么人的都有。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是个穷苦人;子路先后做过两家贵族的家臣(宰);子贡则在曹、鲁之间做生意,而且富至千金,还当过鲁、卫的行政官员,是聘问各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重要人物。尽管弟子们贫富悬殊,还是要出些钱物供养孔子的,否则召一大群学生乱哄哄的,白吃白住不干活儿,书院早就关门歇业了。钱,是经济命脉,没有黄金白银做后盾,公益事业一天也干不下去。作为私立学校的校长,孔子深知其中的利害。
    《礼记·少仪》说:“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古代诸侯大夫拿这些东西互相赠送,学生入学时也向老师进献这种礼物。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什么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我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朱熹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
  原来,几条肉干儿算不得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是“至薄者”,带一点儿这个,有聊胜于无吧。看来,泗洙书院的门槛并不高,学费近乎象征性的,简直就是一所平民学校!不幸的是,孔子被奉为万代师表,教师的厄运便开始了。孔子知道怎样委曲求全,创办私立学校,教书育人;后世腐儒却以为,圣人都属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们安贫乐道,只喜欢泡在书本里的穷光蛋。于是,纷纷和名利划清界限,做不共戴天状。
  曲阜“衍圣公府”追赠的封号一口气都念不下来,但那是历代“衍圣公”的好处,同作古的孔子无关,与穷酸的儒生也无关。倒是附庸风雅的世道总能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面孔,说些“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的废话。一旦富贵无望,灰溜溜的书生们只有逡巡在有财有势的大门口。孔子的格言救不了他们,文盲的叹息更无济于事,只有斯文地迈进朱门,接受那些并不斯文的现实。
  贫困的教师阶层无法赢得充分的精神满足和起码的物质供给,但并不防碍内心的淡泊与清高。他们有意识地与世俗社会保持着距离,甚至采取回避、不合作的态度,个人的精神世界成为超越现实、自我安慰的灵丹妙药,这种职业心态被逐渐固定、并作为文化基因遗传了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