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不是学生无能
(2012-03-08 17:11:31)
标签:
宋体就业岗位三顾茅庐就业形势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
刚给朋友打了一个电话,他是211重点大学的教授,今年他们学院毕业了11个研究生,就业3个;去年他们学院研究生报名参加考试的90人,今年报考了180人;在他们学校的商学院打杂的老师有双硕士和博士……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是我们的国民教育水平提高了吗?
就业形势毫不乐观,学生们本科毕业直接选择了逃避性的考研。
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仅仅是因为就业岗位不足吗?
就业岗位又靠什么去创造?
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仅是拿着学历毫无能力,空有文凭毫无水平的大学毕业生,那么就业岗位只能越来越少。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的创造力在“听话”教育中被无情的抹杀,另一方面,过期而无用的空头理论在实践中毫无价值。
考研的结局是什么?是不是研究生毕业后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研究生学习到底在学些什么?我只怕学历越高,读书越多,社会适应能力反倒越弱。
中国有个成语叫“求贤若渴”, 说的就是对人才的渴求程度。诸葛亮就算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也要把他请出来。而今天我们的学生找一份工作却要到处求人,到处走后门。
当学生们毕业后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的时候,还谈什么报效祖国?
忽视职业教育,重点突出学历教育,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没有一技之长,多数学生在谈到就业的时候一脸迷茫,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哪里。他们心中唯一能够确认的是有一份工作赚钱糊口就可以。没有人知道未来在哪里,所有人的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大学毕业已经不仅仅是失业那么简单。大学毕业已经意味着“被抛弃”,处于社会边缘的状态。这样的一批人、一代人,生活尚不能自理,凭什么要求他们在未来承担社会责任?
学法律的做销售去了,学心理的做销售去了,学农业的做销售去了,学设计的也做销售去了……销售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熔炉,在这个职业中你能找到任何一个大学开设专业的学生。如此,这大学专业的设置有何用?
联想到前一段时间,一个小朋友一直与我探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同样是一脸迷茫:她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对未来充满了恐慌。究其根源,她自己也不能不承认,大学四年里,没有学到任何一门谋生的技能。而另外一个朋友告诉我,在他家乡的省级高校中,教平面设计的老师竟然自己都不会使用各类软件,这些学生只能靠课外报辅导班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此,找不到工作不是学生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