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电影王/文
同场只有我和三个显然是95后或者00左后的女孩(应该是老段的粉丝),电影放完后,三个小女孩一片茫然,啊,这就完啦,这么个杀人故事,演了将近两小时?
我特别理解她们,她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甚至也还没有经历自己人生的迷茫,看不懂是非常正常的事。
有些时代的阵痛,非亲历者难以细述个中滋味。所以我怀疑导演是在那个时代里长大的,或者他就是那种大厂子弟,才能把这个故事讲得如此充满代入感。查了电影的资料,导演同时也是编剧,1976年生,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那年他22岁,可能和他的家人一起刚刚经历了一场变革,厂子没了,对很多厂子里的人来说,大约不只是工作没了,家没了,更是自己的人生没了。
段奕宏饰演的男主角余国伟是其中一个,那时他是保卫科科长,梦想被特招进公安局。在抵达梦想的路途中,徒弟死了,工厂关门了,他的梦想变成了执念,变成了他生活中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他自己。
其实这个主题挺好的,可以超越时代,每个人在迷茫的时候都会有执念,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执念害人也救人。但是导演并不想脱离时代,是时代造就了余国伟的执念,造就了一个神探的悲剧。这样处理的效果有点遗憾,上下都差一点,对于时代的反馈,停留在同时代的人才能产生共鸣,而对于可以跨越时代的人性,探讨得又不够深入。
尤其是中段的节奏放慢,以及江一燕的角色对故事的推动功能不够,让余国伟最后的激情杀人少了爆发力、震撼力和回旋力。
是什么把一个全国劳模变成了杀人魔?时代?人性?其他?好像都有一点,又好像都差一点。
江一燕的演绎十年如一日,多年前看她在《南京!南京!》里真是惊艳,然而快十年了,她的演绎还一直是那个腔调,这个腔调选对了电影相得益彰甚至光芒四射。选错了就容易出戏,因为她略带神经质的风格太强势,把余国伟内心的迷茫与挣扎与混乱与角力与愤怒都拉偏了轨道(猜测导演的意图应该是余国伟就是她的香港,换句话说余国伟就是她的执念,以此与余国伟形成对比和推动,可惜她对余国伟杀人的推动尚不及刘儿),没有往最后的高潮(余国伟的激情杀人)聚成合力。
段奕宏确实是好戏,而且相较他过往的硬汉戏还有突破。余国伟是一个皮相硬骨相柔的角色,段奕宏把他的硬与柔尤其是他在时代环境的左冲右突里骨相里的柔演绎得很有层次,余国伟的走火入魔在他这里是令人信服的。
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余国伟回到他曾经被表彰为全国劳模的礼堂,看厂子的老头说不记得他。真是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嘲讽,你以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对别人来说,是沧海一粟,是过眼云烟,是事不关己。
电影结束后我特意回想了十年前自己取得的荣誉,那时我们还在玩新浪博客,我的博客入选了新浪百大博客。那时我叫云之东。你还记得我吗,当然不记得,因为这会连我自己都不记得排在自己前面或者前十的是哪些博主了。
你瞧,这就是人生的模样。电影如果停在这里多好,留点白,都不用见到真实的雪,然而余国伟的心里,已然是暴雪了,比他杀人时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