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明、清两朝的22位皇帝,曾在这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在天坛公园原副园长、总工程师徐志长看来,天坛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和地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种建筑形制像明堂引起人们的经典感和神圣感,受到关注。
明堂,传说在远古时代始于黄帝,是专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设立的。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代才有“明堂”之称。

新石器中晚期,出现了一种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的神圣建筑。就是古史传说中当时被称作“昆仑”的明堂。也就是原始农神崇拜的“社”和与之相关的谷仓——“稷”。

《史记》记载“黄帝时明堂”说,当时的人们是把它称作“昆仑”的。有关考古专家解释,称之为昆仑并不是因为昆仑山的存在,而是发明文字以后记录这一传说所使用的两个注音符号。史前,发音为“昆仑”的语义,是“高大”的意思。黄帝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昆仑丘”之地,现代汉语正是“高原”之意。

《淮南子》关于神农时期明堂的记载说:农务耕作一年的收获,要在这里进行献功典礼,将收获奉献给上天和神灵,祈求来年好收成。夏商周以后的历朝历代,明堂的形制一步步变化,明朝建设了天圆地方的祈年殿。

祈年殿东侧配殿有一个小小的展览,揭示出祈年殿与明堂文化的历史渊源,值得一看。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这里举行。从上古至唐宋,改朝换代,制度各异,诸子百家,议论纷纷。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

目前为止,发现并考古发掘的明堂遗址仅有四处,分别为北魏平城明堂遗址、汉长安明堂、汉魏洛阳明堂和唐东都洛阳明堂。天坛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有“天子之庙”之称的明堂,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