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座建于明代的亭子,亭名立雪亭。是一座小巧玲拢的单檐殿式建筑。与其说是亭子,更像是一座古香古色的老房子。立雪亭在少林寺主体建筑方丈室后面。台基高二丈,深阔各三间,檐下雕花石柱。一九八零年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翻修。
这座亭子相传是少林寺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过及膝,断臂佛前,得到衣钵法器的地方。殿内供奉着初祖达摩铜质坐像,两侧泥塑像分别为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史称六祖拜观音。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是清乾隆皇帝所题。亭前有千枝柏两株,枝条层层弯垂,棚架于二十七级的垂带式台阶上,把亭子的景色点缀得分外清幽。
为什么叫立雪亭呢?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故事。印度高僧达摩来到中国,当时梁武王因为崇尚佛教派人迎接并接见了他。梁武王信奉小乘佛教,而达摩信奉大乘佛教,两人话不投机。之后达摩来到了广州,发现里三层外三层的听一位僧人神光说法,听的时候,对的地方点点头,不对的地方摇摇头,神光看见不高兴的说,我也是广州一代高僧,我在这里讲经说法,你这个老头,一会点头一会摇头,是不是不尊重我。有人认识达摩,告诉神光他是印度佛国高僧达摩。神光知道以后非常后悔,一路追随达摩来到少林。
公元五百二十七年达摩来到少林,在洞穴里面壁九年,之后转坐到达摩亭。传说神光追随达摩到少林寺以后,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向达摩求教。达摩知他尚无诚心,便婉言拒绝。神光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神光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神光跟随达摩九年之久,对禅师的一举一动,心悦诚服。
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神光也跟随师父从山洞回到寺院。 一场大雪下了三天三夜,神光一动不动,雪已经掩过膝盖,达摩看到此情景后告知神光,想让我传佛法与你,除非天降红雪。神光拿起戒刀砍下自己的左臂,围着达摩亭转了三圈。鲜血染红了雪地。
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遂传衣钵、法器给神光,并取法名“慧可”。

断臂以后,慧可表现出高度的刚毅,他忍受着强烈的伤痕,双膝脆在雪里,用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了“法”。大礼拜谢而退。至此,慧可就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始称为“二祖”。
由于神光失去了左臂,穿着袈裟就将右手漏出而披,其他寺院的和尚都是双手合十,而少林寺和尚单手拜佛,也是为了纪念二祖慧可。所谓一拨真经,断臂求法,也就是起源与此。现在所说的“衣钵真传”、“断臂求法”的故事也一直为禅家所传诵。原来佛家袈裟的穿法、单手或双手合十拜佛的礼仪出于此,令人眼界大开。
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称“立雪亭”。乾隆皇帝游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遂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内,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立雪亭的对联: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就全面阐释了这段历史。
今天,游人们来到这里,看着亭子前面两棵枝繁叶茂的千枝柏,一座普普通通的建筑,景色清幽,气氛肃穆,香烟缭绕,木鱼声声,人立于亭前,情思渺渺。感受着一座亭子承载的历史。
虽然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在物质不断丰富的时代,却感到了精神和信仰的缺失。物欲面前,一桩桩,一件件闻所未闻的贪腐大案,接连不断冲击着党内外人们的精神。宗旨、信仰、纪律、道德统统败在了金钱的脚下,离间着人民与执政党的紧密联系。而立雪亭断臂求法的历史故事,那种坚持不懈,信仰的力量,令人敬仰!二祖断臂求法,古人有诗云:
众口销金唤祖师,
而今悔不慎赏时。
当时早怠浑仑底,
末肯求人断一肢。
《瑶族舞曲》.张艺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