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扁舟过莲塘,
菡萏竹影送清凉;
风吹碧水迎客来,
荷叶凋零韵犹香。

在北京的紫竹院公园里,观赏荷花的好去处,一座菡萏亭矗立在水岸。秋风拂过,垂柳依然,只是青荷盖绿水,荷花映落日的景象不再。北荷花湖东堤,狭长堤岸上,建有四方形的“菡萏亭”。“菡萏”的读音为“汉丹”。菡萏词语的意思,荷花的别称,准确的意思是荷花的骨朵,或称花苞。而荷花又称莲花,古时候称芙蓉、菡萏等。因此,菡萏亭通俗称谓应该叫做“荷花亭”。少了一些文雅,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菡萏亭”四灵拱柱,亭楹上书写的“菡萏亭”三字,出自名家。亭子四根朱红色立柱上,南北两个方向,各有一副抱柱楹联,很有特色。先看“四灵”为何?始于汉代的”四灵“,是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指天空中的四个星宿,代表四个方位。菡萏亭的“四灵”,南面左为凤凰、右青龙;北面左为神龟、右麒麟。也应该是从星宿演化而来,被建园的设计者采用,可见用心良苦。这在北京的亭子里大概是仅有的一处。
赵扑初先生手书的楹联,“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据说是出自东晋大诗人谢灵运的一个轶事典故。
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首时,经常外出体察民情。一日到景宁鹤溪山村,宿溪边一客店,吃罢晚饭,正拥被于床上看书,一阵楼梯声,有人来给他送茶。谢灵运抬头一看,见一个十五六岁姑娘,打扮朴素,一条丝带扎着满头秀发。他就随口吟道:“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不料,姑娘朝谢灵运淡淡一笑,便答:“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 谢大吃一惊,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气,对仗如此工整,可惜口气有点轻飘,我男你女,你怎好说老夫棉被半床空?便道:“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姑娘一听,知道刚才随口所对,有易生误会漏洞,马上答道:“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坭。”
谢灵运一听,知其所对不是轻飘,乃无心所对,就故意叹气道:“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从容答道:“哎!水清沙浅,劝渔夫莫费心机。”答罢,泡好茶,带上房门下楼。谢灵运目送姑娘离房,自言自语道:“山高溪小,偏出如此奇女。”
偏偏姑娘在楼梯上听到,便朗声答道:“地僻村贫,莫嫌怠慢贵客。”

没有考证典故的真伪,仅仅对仗工整,言简意赅的二十个字,就亦情亦景,道出了游人们此时此地的感受。不得不令人感叹传统文化的美丽与魅力。如今社会空话连连,大话废话连篇累牍,错字、别字屡见不鲜,更别说官样文章的新八股,教人如何不感叹,中华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一段才子佳人的趣事,更平添了菡萏亭的韵味。坐在亭子里环顾,荷花不再,翠竹依然。水平如镜,心情亦然。离开喧嚣的街市,放下身边的纷争,享受生活里难得的平静,这才是生活的本真。

北面柱子上的楹联,“月移竹影疑仙苑,风送荷香渡画廊”。写竹写荷,炎炎夏日,月夜风清,仿佛风吹荷叶阵阵香,感觉到莲塘池畔纳凉消暑的乐趣。

随着秋风阵阵,曾经夏花绚烂的荷塘,渐渐归于寂然。宛如江南水乡的菡萏亭,会成为客居京城游子思念故土的去处,会成为发思古幽情倚栏凭吊的所在,会成为老人们闭目养神,默默无语,回顾人生,伴随夕阳的地方。当人生青春不再,一切都不再那么美好,只有心情需要释怀,享受着生命最后的亮丽。
紫竹院公园是一座北方的园林,却充满了江南的情调。五十多个品种的竹子,几十万支翠竹遍布园中,借竹造景,以景寓情,给了喜欢竹子的文人们想象的天地。而菡萏亭就是这样一个品竹赏荷的好地方。

《牡丹亭》.王相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