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陶然亭公园里,华夏名亭园的西边,紧邻树木标本园,名树荟萃,林荫参天,更有小桥流水,风光秀美恬静。特别是以诗仙李白的盛名,千古绝唱之诗句,山水之环境落成的“谪仙亭”和气势雄浑的假山飞瀑,雕刻精美的诗词碑林,起伏跌宕,形成了静中有动的独特风格。这是陶然亭公园的一个角落,中国园林艺术的亭文化汇聚,足不出京城,就可以欣赏到许多华夏名亭,了解历史知识。
北京园林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谪仙亭,为飞檐起翘葫芦宝顶式的半壁亭。与原建于安徽九华山的谪仙亭有着明显的不同。亭内镶刻着丘睿作的《过采石吊李谪仙》和杨荣作的《李白赞》诗二首。谪(音:zhe,意:贬)仙,有人把李白称为谪仙。

《过采石吊李谪仙》
蛾眉亭下吊诗魂,
千古才名世共闻。
江上波涛生德色,矶头草木带余醺。
光争日月常如在,思入风云迥不群。
岩芷汀兰无限意,临风三复楚骚文。
作者:丘睿(1418—1495)字仲深,号琼山,琼州(今属海南)人。明景泰五年进士,授编修。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李白赞》
匡庐之山,神秀所钟。
瀑布千尺,宛然飞虹。
伟哉谪仙,银河在目。
咳吐天风,灿然珠玉。
──引自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杨荣
谪仙亭原建在安徽九华山,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用汉白玉石修建的。诗仙李白,一生漫游天下,其中两次登临九华山。唐天宝三年(744)李白自京都“被谗放还”后,曾由金陵上青阳,与县令韦仲堪,友人高霁等联句,改九子山为九华山,留有“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著名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奇秀灵异的九华山的赞美和神往之情。后李白由金陵溯江赴浔阳(今九江),舟行至秋清江面,遥望九华秀色,深为第一次没有入山畅游而遗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一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佳句与名山同辉,抒发了诗人对九华山的景仰和卧游之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特建谪仙亭一座,该亭为四角双层攒尖风格,共托九朵莲花,象征“九华”之意。
没有去过九华山的谪仙亭,只能从图片加以比较。北京的谪仙亭依山坡而建,别具一格,实际只有半个亭子,看起来有些简陋。远处观望,好在亭下溪水景色与茂林修竹的衬托,倒也生出几分秀色。据我的猜测,谪仙亭的仿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纪念伟大的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在郭沫若的著作《李白与杜甫》中,也有考证李白生于西域中亚碎叶,只是不知那个是正确的,倒是李白生于四川之说,更多见诸于媒体,因为李白四川的乡亲们已经利用这块金字招牌,铺天盖地做起了广告。这一定是诗仙李白绝然想不到的。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不愿象当时一般士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官位,约在二十五、六岁时东游。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召入长安, 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并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在长安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永王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已经59岁。61岁时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诗歌至今尚存900多首。一位名垂中国历史,家喻户晓的大诗人。北京仿建的谪仙亭虽然没有九朵莲花烘托出九华山的意境,“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一座小小的亭台,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为了诗的纪念。

《酒歌》.斯琴格日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