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陶然亭公园里仿建的一座《少陵草堂》碑亭,带人们走进了历史。一千多年以前,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甘肃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落成以后称
“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因而称做杜工部。成都草堂就建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

居住成都草堂这段时期,是杜甫创作收获最丰硕的几年,留下诗作240余首,例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

杜甫草堂经过明、清最大的两次重修,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此景点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成都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亭台阁榭掩映在花木丛中。北京陶然亭内仿建的少陵草堂碑亭,亭前亭后专门开凿了一条小溪,种植了大片竹林,草亭掩映其中,虽然营造出相似的环境,但是却无法复制杜甫草堂的意境和韵味。

这里是陶然亭公园的西南角,又处在园中之园“华夏名亭园”里,游人不多,环境优雅,在大片竹林掩映下,不容易被发现,稍不留神就会错过观赏的机会。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走上了艰难的蜀道,之前著名的“三吏”、“三别”让人民看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是杜甫堪称经典的代表作,后人称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展转走上艰难的蜀道,其实人生的道路要比蜀道更难走。杜甫的作品已经有太多的人进行评价,留给我们的少陵草堂碑亭,同样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忧国忧民的一代伟大诗人。

《杜甫杜甫你别哭》.辣妈点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