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陶然亭公园的西湖岸边,碧绿清澈的湖水中有一个小小的岛子,岛上柳丝低垂,绿草如茵,几处童话般的小木屋,大概是野鸭水禽的居所。岛中央一座精美的亭子,掩映在绿树之中,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湖心亭,也称环碧亭。遗憾的是,小岛谢绝游人登临,无法体会到坐在亭子里,水天一色的感觉。

一水之隔,柳丝飘拂,难得见到湖心亭的全貌。只有在对岸的风雨同舟亭中,才能远远见到湖心亭的全景。

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是闻名于世的中国四大名亭之一。陶然亭的湖心亭是否与之有联系,不得而知。按照分析,陶然亭公园的华夏名亭建设已经多年 ,中国四大名亭的其他三座已经建成,唯有仿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没有见到专门的介绍。园内也被称作环碧亭的湖心亭,恰恰建在陶然亭西湖西岸不远的湖水中,样式形制相仿,暂且就认为是仿建的西湖湖心亭吧!只是陶然的湖心亭缺少了文人墨客的题咏,难以体现杭州西湖湖心亭的神韵。

杭州湖心亭位于杭州外西湖中央,小瀛洲北面。现在的湖心亭是一九五三年重建的。
湖心亭是湖中三岛中最早营建的,明初称湖心寺。明朝嘉靖年间,知府孙孟在寺的旧址上盖了振鹭亭,后改用琉璃瓦,亭角悬挂铜铃,风起时,铃声悠悠,一时成为湖上闹处,改名清禧阁,但不久被风雨所倾。万历年间又进行重建,改名“太虚一点”,因亭居于外西湖中央小岛上,故又称湖心亭。亭为岛名,岛为亭名。有匾额为“宛在水中央”,联曰:“亭立西湖,宛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苏公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清朝雍正年间,亭子重修后上层增添楼阁,新造二间堂屋,屋后是临水长廊。康熙亲临岛上题亭额“静观万类”,题楼额“夭然图画”,又写下一副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后迭经变故,亭阁颓圮,几成荒岛。

西湖的湖心亭亭前有乾隆皇帝手书“虫二”石碑,正好是繁体“风月”去掉周边笔画后所剩的字,寓意此处风月无边之意。“湖心平眺”被列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环岛皆水,环水皆山,置身湖心亭,确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西湖一座亭子,几百年以来,风风雨雨,引来许多文人雅士吟诗作词,谈古论今,留下妙笔对联,诗词文章。在湖光山色之中,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且欣赏几幅对联。
九面烟鬟杨柳外
四围山色雨晴中
到处溪山如旧识
此间风物属诗人
一碧浸孤亭看参差烟柳楼台绕岸几人沽酒去
明漪比西子有多少青红儿女停桡都学捧心来

其中被人们最为推崇的,当属痴情于山水的四川人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现在重读,在纷繁喧闹的社会中,独显出一份气定神闲的幽静与雅致。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小舟,一童子,毳衣炉火,雪花纷飞。一篇小文章,给后人留住了无限的遐想。读《湖心亭看雪》的时候,会想起柳宗元的《江雪》。细心品味就能发觉,柳宗元所追求的“境”与张岱相近,天地之间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鸟绝迹,在隔绝于世的水面环绕之中,飘着清雪,这般孤寂,这般冷清,正是文人们追求的意境。
置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形象显得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诗人借山水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孤傲,抒发失意的郁闷苦恼。时年三十五岁的张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时出行看雪,强饮三大白而别,大概与古文人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一个性质。

陶然亭公园里的湖心亭,冬雪之际的意境大约也是如此这般,只是没有人刻意寻访,也没有拥毳饮酒的景致。居于城南一隅的陶然亭公园,园内笙歌舞乐,喧闹有余,缺少了安静的气氛。当今社会,人们更多的追求实际,多了喜欢繁华喧闹的人群,绝少心怀幻想,沉迷于虚幻之中的雅士,这大概就是浮躁的写照和释义吧!


《世外桃源》.红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