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大约有三十一座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公园,除了中国大陆二十九座,台湾台中一座,还有加拿大温哥华中山公园。没有去过其他地方的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可能只有北京的中山公园有。
北京中山公园,有一座牌坊,青白石的构架,上面镌刻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保卫和平,郭沫若。
喧闹的皇家园林,一座牌坊,承载着中国近代一段屈辱的历史。当游客们拍照留念的时候,也许欣赏了牌坊庄严美丽,却不知道牌坊的前世今生。
保卫和平牌坊
可能有无数的人从它下面走过,可能有无数的人在它身边拍照留念,但它不同寻常的来历和颇为曲折的历史却鲜为人知。
坐落在北京中山公园南门内的保卫和平坊,为三间四柱三楼蓝琉璃瓦歇山顶石牌坊,它经历了百年历史沧桑,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每段历史都有每段历史的名称,不同名称有着不同的含意。
保卫和平坊
它的第一个名称叫“克林德石坊”。这个名称,对中国人民来讲,是一种耻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更是赤膊上阵,屠杀义和团。
克林德,生于1853年,德国男爵,德文名叫冯·凯特勒,曾任德国驻中国广州、北京等地领事馆领事,于1899年出任德国驻中国公使。 1900年6月17日,列强组成的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大沽口炮台,清朝处理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在今东单北大街东堂子胡同)于6月19日照会各国使馆,限各国公使率全体随员、卫兵于24小时内离京,过期不负责其安全。当晚,各国公使联名致函总理衙门,以路途安全无保障为由,要求延缓离京日期,并要求次日上午9时给予答复。1900年6月20日上午9时之前,克林德从东交民巷使馆区乘轿子前往总理衙门交涉,走到东单北大街距东堂子胡同只隔一条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处,正遇上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率队巡逻至此,在恩海要求停轿盘查之际,气焰嚣张的克林德在轿中拔手枪向清军射击,被恩海开枪击毙。
翌年,德国照会清朝政府,提出无理要求,要求按中国的最高礼节为克林德竖碑立坊。软弱无能、屈辱妥协的清政府答应了德方的要求,便在东单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大街上修建了一座石坊。石坊于1903年竣工,碑额上刻有拉丁、德、汉三种文字的光绪皇帝的惋惜“凶事”的碑文。
在德国档案中保存的克林德碑文为: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德国钦使男爵克林德,在此被害殒命,故此碑系中国皇帝所敕建者,以永彰钦使之名,以表皇帝恶恶之意,不特追其既往,且期昭戒来兹。钦此。”
中国教科书上“克林德碑”碑文版本为:
“德国使臣男爵克林德,驻华以来,办理交涉,朕甚倚任。乃光绪二十六年五月拳匪作乱,该使臣于是月二十四日遇害,朕甚悼焉。特于死事地方,敕建石坊,以彰令名,并表朕旌善恶恶之意。凡我臣民,其各惩前毖后,无忘朕命。”
此版本与西总布胡同展览时刊出的碑文拓片的照片一致,比较可信。
克林德石坊原貌
第二个名称叫“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国作为“协约国”一员成为战胜国。为庆祝胜利,举国欢庆,群众自发捣毁了“克林德石坊”。后来,“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开会,决定将该石坊移地重建于北京中央公园(现北京中山公园)内,改称“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以表示公理战胜强权。移建工程于1919年动工,1920年竣工。石坊正面明间匾额刻有“公理战胜”四个大字,两次间为移建年月,背面用拉丁文和德文撰写。
保卫和平坊
第三个名称就是现在的“保卫和平”坊。1952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纪念这次会议的召开,表彰中国人民在保卫世界和平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会议决定将原“公理战胜”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
阳光下幸福快乐的人们,千万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