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溪与历代文化名人

(2006-07-30 10:22:44)
标签:

丁丙

文化名人

八千卷楼

《四库全书》

西溪

分类: 文史谈资

西溪与历代文化名人

 

西溪湿地,注定是一块“人文湿地”。

这里曲水环绕、花木扶疏、鸟鸣鱼跃,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视之为人间凈土、世外桃源,当作休闲、养生、赏景、栖居和吟诗作画的理想佳境。他們在西溪或卜筑寓居,或流连赏玩,或赋诗作文,留下了大批詩文辞章,现在能找到诗文记录的就有百人之多。

大约最早从风景名胜的角度来赞美西溪的,要算是北宋诗人杨蟠了。杨蟠(约公元1017-1106年),字公济,别号浩然居士,章安(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人。他任杭州通判时,曾与苏东坡共事,并互有诗歌唱和。他游西溪后赋诗一首,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第一首写西溪的诗:“为爱西溪好,尝忧溪水穷。山源嘉更落,散入野田中。”

来游西溪的历代文人骚客,其中不少在文学史及学术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宋以降有、唐寅、董其昌、陈继儒、张岱、厉鹗等,近现代有康有为、林纾、郁达夫、马一浮、黄宾虹、夏承焘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创作了一大批诗文、匾联、碑文、游记等,留下了不少文化胜迹。

有些文化名人死后,连魂灵儿也归附于西溪这块风水宝地。据说,唐末五代“江南才子”罗隐“归葬于杭州钱塘县定山乡居山里,殡于徐村之穴”。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公元1056-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人。他是个开一代词风的人物。著有《清真居士集》,今存《片玉词》。《宋史》为之立传。他的墓在南荡山,古属西溪范围。在西溪历代名人墓地中,周邦彦应该是继罗隐之后比较早的西溪的忠实守望者。

重点说说清代。清代在西溪栖居的文化名人,主要有洪昇、厉鹗、杭世骏、陈文述、章次白以及丁申、丁丙兄弟等。

著名戏曲作家洪昇(公元1645年—1703年),字(日方)思,号稗畦,钱塘人。在当时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洪昇一生坎坷。在西溪隐居时专注于戏剧与诗歌创作。他的宏大传奇剧本《长生殿》,费十年之功,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兴亡之叹,一时传唱甚盛,苏杭等地相继演出。可是,康熙皇帝及权臣明珠却深恶此剧,借口“国丧”期间上演《长生殿》,将洪昇和他的文友们革职查办了。正所谓:“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据记载,洪昇是明代西溪大族——明代刑部尚书洪钟第六代孙。他的先祖自宋代起世代就居住在西溪洪家湾。宋魏国忠宣公洪皓建“国公府”。洪钟于故地重建“洪园”。明代时洪氏家族高官辈出,当时杭人有“明代祖孙五尚书”之说。不过到了洪这一代,洪氏家族已开始衰败了。洪氏家族在西溪留有众多遗迹,洪园遗址可能就在蒋村深潭口。近有个别研究者提出新异的观点,认为洪昇是《红楼梦》的作者,西溪洪园则是大观园的原型。

成为西溪文化景观之一的,还有后人在交芦庵旁所建的厉杭二公祠,纪念的是厉鹗、杭世骏这两位乡贤

清初浙西词派代表人物厉鹗,性喜闲静,钟情山水,最爱西溪风光,留有咏西溪的诗词上百首。厉鹗(公元1692-1752年),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年)由浙江巡抚程元璋推荐,参加博学鸿儒科的考试,却因误把《论》置于《诗》前,次序摆错,而名落孙山。从此,他就终身不仕,从事学术研究,潜心写作。他先后与查为仁一起笺注了南宋诗人周密的《绝妙好词》,又与马日琯兄弟合作编纂《宋诗纪事》。并单独著有《樊榭山房集》、《东城杂纪》、《湖船录》、《南宋院画录》、《玉台书史》等多种。与友人合作修纂了《西湖志》、《南宋纪事诗》。他的墓在西溪花坞(王家坞),地近交芦庵。

清代著名学者杭世骏则在西溪藏书万卷。杭世骏(公元1695-1772年),杭州仁和县人。乾隆元年考中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受命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他好学不倦,为人耿直,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在一次人才选拔会上,他大胆批评朝廷过于重用满族大臣,倡议一律平等相视,唯量才录用。终因《时务策》中为汉人说话而得罪清廷,引起龙颜大怒,而被革职回家。从此闲居西溪,潜心读书著述达20年之久。杭世骏与厉鹗、梁诗正等杭城文人结成南屏诗社,互相探讨学术;同时与“小山堂”藏书楼主赵昱等交好。他有不少著作存世,如《道古堂文集》、《道古堂诗集》、《榕城诗话》、《石经考异》、《两浙经籍志》、《质疑》等,《清史列传》为之立传。相传他住在杭州道古桥,有道古堂藏书楼,藏书不下数万卷,后又建“补史亭”。道古桥在今浙大西溪校区大门前西溪路上,当时也属西溪。

撰写《西溪杂咏》的清代诗人陈文述,因欣赏西溪秋雪庵一带的幽景,也在这里建有别墅,取名“秋雪渔庄”。其《秋雪渔庄》诗中写道:“我爱渔庄好,相依秋雪庵。”陈文述(公元1771-1843年),字退庵,号云伯,钱塘人。《清史·列传》中有他的传记。他好交友,工诗词,著作较多,有《碧城仙馆诗抄》、《颐道堂集》等。其中《西泠怀古集》专门介绍杭州的名胜古迹与名人遗迹。《西溪杂咏》一书,集中记述西溪的名胜古迹达50处,每个景点写五言诗六句一首,前列小序说明。

叫做“梅竹山庄”的别墅为另一清代文人章次白所建,地址约在泊菴南面丘家门,曾经的草堂中四壁挂满名人字画,篱墙园内多古梅修竹。章氏辑有《西溪梅竹山庄图题咏》。梅竹象征孤傲,代表高风亮节,以“梅竹”命名,也正体现了主人的人格精神。

清代末年,西溪又出了丁申、丁丙兄弟俩藏书家。丁氏家族为杭州世家,历来有收书、抄书、藏书传统,其祖父丁国典有“八千卷楼”藏书馆。延至丁氏兄弟,先后建有“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小八千卷楼”,后又总其藏书楼为“嘉惠堂”,成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

丁申、丁丙兄弟俩曾对杭州的文化事业做出过两大突出建树:一是对《四库全书》的抢救,功莫大焉。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占领杭城,毁坏了孤山文澜阁,阁中珍藏的国宝《四库全书》散落民间,丁氏兄弟散钱四处收购,五年后收集到8900册,计40余万卷之巨,为以后杭州能保留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立下汗马功劳。光绪年间,在丁氏兄弟的倡议下,文澜阁由浙江巡抚谭钟麟主持重建,贮藏宏著《四库全书》。丁氏兄弟急送图书入国家藏书馆文澜阁,并分文不收。后来丁氏兄弟的全部藏书以低价归于江南图书馆,即今日的南京图书馆,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公共国家图书馆,至今这20万册图书保存完好。二是丁氏兄弟在杭州地方史资料收集、整理、出版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兄弟合编《武林掌故丛编》26卷计96册,编撰有《武林坊巷志》、《武林往哲遗著》两编。丁丙还编著有《礼经集解》、《武林金石志》、《西泠王布衣遗书》、《历朝杭郡诗》、《宜堂日记》等。丁申则编著有《武林藏书目》。以上典籍成为研究杭州地方文史的重要书籍。

现代与西溪有关的文化名人,只须提一提郁达夫、徐志摩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就足够代表的了。

郁达夫,字文(1895-1945年),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三十年代,他开始移居杭州大学路场官弄新居,自称“风雨茅庐”。他在游览西湖之余,也多次游览过西溪,到过花坞、龙门山、古荡、东岳庙、交芦庵、秋雪庵、风木庵、法华寺与蒹葭深处等地。著有《西溪的晴雨》、《花坞》、《龙门山路》及诗和小说,描述了西溪山水风景以及他对西溪的观感,尤其赞赏西溪的“野趣”。

徐志摩(1896-1931年),字槱森,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他少年时曾就读于今杭一中,在外地工作时,曾与胡适一起多次游览过西湖及西溪。《志摩日记》中的《西湖记》对西溪的芦苇与花坞尤为称赞,说在白天的日光中看芦花,不如月光下与夕阳晚风中,能看到芦苇的“灵魂秘密”。他还深情地写了《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的新诗,写道:“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西溪,可谓历代文化名人“诗意地栖居”之所、理想的精神家园;西溪,又因为有了这些或栖居、或游历的名士、雅士、高士而沉淀了大量文化印记,凝结成为源远流长、璀璨夺目西溪文化板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