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孩子留学问题的回复(二)***

(2007-05-23 11:31:54)
标签:

留学

儿子

本能

语言环境

英文

英国

分类: 孩子的事
今天继续昨天的讨论,这是我在收到昨天那个回复后,发给我同学的邮件,以及同学的进一步回复。

 

LC:好!正是决策关键时候收到你的邮件,明白了很多关键点。感谢!

    其实我们送他出去,什么都不为,就为了你说的那个语言问题,我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他能做到用英语工作,如此而已。至于学科的问题,我认为你说的特别对,我想如果商科如此困难,他现在的学校有一个计算机商业技术管理专业,雅思5分就可以入学学习。

    我儿子现在的学校是**大学和英国M大学合办的,在国内也就是珠海校区学习三年,其中一年语言,两年专业。然后去英国学习一年,在能够完成学分的情况下,四年下来就有了一个英国大学的文凭,当初选择这个学校就是看中了在国内的时间比较长,可以缓冲一下语言的压力。

    一年的语言学习结束了,儿子出勤率很低,但是成绩勉强过关了,我们考虑让他提前出去的原因,是认为他在国内比较浪费时间,每天睡觉打电脑多于学习。没有压力。出去能硬性提高语言水平,也有了国外生活经历,其实我们对于能否拿到文凭不是特别在意,主要是让他明白自己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单指语言,而是全方位的,在国外才能真正体验到。至于移民,学科专业等等都不是我们最看重的。

    这个孩子跟其他孩子有一些区别,但是也没什么根本性的大差别,他的能力和适应性比较强,在外界的冲击下,一旦他明白自己很差,跟世界先进性有如此大的距离,应该可以振作起来,我们让他出去就是想激发他一下,不行就回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没有亲身体验,很多事情很难真正明白。对于这个青春少年更是如此。

    基于我这个想法,你认为去哪个国家以及是读完国内课程再走;还是现在出去哪个更合适?

谢谢你的回复,如果不介意,我会整理发表在博客上,让很多迷茫的家长看看。

 

 

回复如下:

 

    我的意思只是一面之词,尤其不了解,甚至没见过你儿子,单凭你简单介绍很难针对他的个人情况给出什么意见,只能泛泛而谈,你得酌情理解。

    总体上我还是觉得晚出去好,但是既然你们觉得最终学位不那么重要,早练练英文更好,那早出晚出差别就不大了,各有利弊。

    晚出去,英文可能更好一些 ( 相对于早出 ) ,人在身边不会出大事,比较安全,将来年龄大也更成熟一些;

    早出去,早适应 ( 国外 ) 社会,压力可能成为动力,英文从长远看应该比在国内进步快。但是压力大的效果也可能走向破罐破摔的反面。

    国内攀比风气比国外厉害壹佰倍。每年有将近一两万小留学生出国,如果自己不出去好像就比别人低一等 ( 我说的是整体,不指个例 ) 。但是出去的效果其实是很令人失望的。最近有一本根据新西兰留学生生活写的小说 ( 夏天的圣诞 ---- 留学新西兰的男生女生们 ) 你可以参考。

    最大的误解是,很多人以为到了国外英文就会上去,根据我的经验,在国内外企工作的人英文往往更好 ( 比如张红辉 ) ,到国外的人 ( 特别是小留学生 ) 少说有一半没有提高,有提高的通常也仅是听力,而非读说写,男生尤其如此 ( 因为女性比男性多语言天赋 ) 。 “ 科学 ” 上讲,造成这种结果有以下原因,一是语言是一种本能技巧,是说除去用功,本能因素起很大作用。杂技团走钢丝要苦练,还要从小苦练。 20 岁的人再刻苦也练不出来了。所谓小大学生,毕竟是大学生不是小学生, 18 岁以后再学语言,已经失去了小学生那样的本能, 18 岁 19 岁,同 20 多岁学习语言没什么差别,都已经丧失了先天的本能优势。可以告诉你,当年在国内我有几位老美老英朋友,交流基本不成问题,以为到了国外就会更加炉火纯青。其实,我在国外的英文并没有本质提高,熟练了一些,但是用词基本没有大的扩展,写 “ 英文博客 ” 绝对不行,就是因为我已经错失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第二,到了国外并不等於就有了语言环境 ( 听力除外,后者可以从电视广播得到,但是这在国内同样也可以得到 ) 。可是绝大多数小大学生都是自己住,他们出来的语言环境一点没改善,还是自己小圈子说中文,上课再听不懂,问还不如在国内问得方便,毕竟国内还有老师懂中文,国外老师不懂中文,如果自己事先没有一定英文基础,解释都没法解释,结果可想而知。

    另外,青少年成长,家庭 ( 长辈 ) 指引是关键。西方人生到一定时候,都有一个 MENTOR ,这个词很难翻译,有一个类似但却含有点贬义是 GODFATHER( 教父 ) 。这个教父通常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 因为少年有反叛期,只相信别人不相信父母 ) ,但又比较了解少年经历,在日常生活 ( 或是成年人的人生重大关口 ) 为保护人把关。我想 MENTOR 这个词可以翻译成知心朋友,导师,顾问的组合。

    比如我有一个在国内外企的朋友,他儿子和老婆在美国,他本人在北京。现在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我就成了他儿子的 MENTOR ,有问题他爸就让他们母子找我 ( 下周我开 PARTY ,他们母子也会来 ) 。但绝大多数小大学生不具备这种条件。比如你儿子,并非我从小看着长大的,所以他也不会听我的。

    出国不同出省,你儿子在美国英国如何,父母一点都不知道,说的更难听一点,绝大多数父母连来视察的权力都没有 ( 因为签证障碍 ) ,结果就是这些青少年一下子处於无政府状态。国内青少年基本不开车,这里 16 岁就自己开车了。这些处於青春期状态下的少年开车出门,结果往往是悲剧性质的。 ( 美国家长在一定时期内坚决禁止孩子同朋友一起开车出门,同学一起出门就会忘乎所以,同酒后驾车无异 ) 。

    千万别以为自己的孩子很文静不会出事,其实青春期少年有这种冲动是正常的,没有才是不正常的。当年高中咱们全班去颐和园玩,我划船时戴上偷我爸的领章,装成解放军,现在看很傻:得到什么?但是当时却觉得自己很酷。当时是没有飞机汽车,要是有,我们这些高中生肯定冒死也要在女生面前露两手。小大学生在外面开车,安全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重要的是不能让女朋友或者同学说自己胆小。

    说过了,好像越来越可怕似的。先住手,别让你起鸡皮疙瘩,有关小留学生信息网上各种观点也不少,你多参考些不同的路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